秋收冬藏,颗粒归仓。盘点收成,黄山农民喜笑颜开。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高起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工作开局好、亮点多、成效显。最新统计显示,前三季度,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07元,同比增长9.2%,总量位居全省前列。
农业更有奔头
育苗、收割、加工全程机械化,统一物资供应、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产品收购、统一品牌销售……走进黟县屏山、碧山、田川等村,可以发现一种不同于传统山区粮油生产的组织模式。它的发起者——黟县有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海波介绍说:“公司通过合作社把村里的土地流转下来,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手段,开展适度规模化经营,不仅有效解决了土地抛荒问题,还大大提高了粮油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据介绍,在“有农模式”中,农民、村集体、企业分别以承包经营期权、管理、资金等入股,共同享有对公司收益的分配权。有农公司专注于生产管理和市场开拓,努力实现经营效益最大化。
这是我市农业生产加快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市以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激发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活力、新动能。
底数清、账目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铺开。今年,全市101个乡镇705个村居8174个组全面完成资产清查登记核实,各区县基本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
农村“三变改革”有力推进。在全面清产核资的基础上,部分村同时开展了集体成员身份界定,稳步推进农村经营性资产股份制改革。各地根据资源禀赋和经营主体发展情况,推进农村土地入股、山水生态资源入股、闲置房屋古建筑入股、集体和财政资金入股等模式,加快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在歙县溪头镇桃源村,农产品交易市场、休闲鱼塘、百亩荷花基地、莲之源种植专业合作社、文化广场等生产生活要素丰富而健全。村党支部书记柯伯友说:“这些都是经过清晰界定的集体资产,取得收益农民都有份儿,这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前想都不敢想。”
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全市还制定出台了农村产权交易管理办法、问责办法、交易细则等系列文件,开发了农村产权交易系统,建立了市级产权交易中心和6个区县分中心以及19个乡镇服务站,基本建成市县乡三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市级江南林交所目前交易范围已经拓展到农村土地经营权、林权、水面养殖权、村集体产权,交易平均溢价率达13.5%,对进一步激活农村资源资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村更有看头
清澈的溪水从村中淌过,整洁的道路通往家门口,房前屋后绿树成荫……看黄山的乡村景致,分明就是一幅山水田园式的美丽画卷;村史馆赓续传承优良传统,文化广场澎湃舞动现代时尚,村规民约成为村民的共同遵循……品黄山乡村内涵,处处洋溢着幸福和谐新气象。
“美丽,当是新时代乡村的品质追求,也是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市美丽办相关负责人如是说。聚焦生态宜居这个关键,我市抓好农村生态环境“外在绿”,加快实现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内在绿”,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今年,我市以全面深化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改革为契机,将生态补偿拓展到所有河流、湖泊,并向公益林、湿地、耕地、空气等领域延伸,放大试点效应,带动全域治理。结合全域环境整治,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一体化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开展生态环保全民行动,发挥制度机制的激励作用,巩固扩大农药集中配送成果,推动“垃圾兑换超市”向“生态美超市”升级,不断调动老百姓保护环境的积极性,让生态道德根植人心。
美丽乡村离不开文明乡风引领。我市突出地域特色,充分发掘徽州文化时代价值,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成为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去年,我市以开展全国首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为契机,深入实施徽州古建筑保护工程,抓好92个中国传统村落保护,让有形的物质文化留下来;深化与故宫博物院的战略合作,推进徽州四雕、徽墨歙砚等保护性开发,让无形的非遗文化传承下去;深入开展农村移风易俗行动,依托闲置古祠堂、古民居,建设了一批村史馆、乡贤好人馆,以传统文化润泽心灵、滋养精神。
淳朴民风归于和,和谐稳定幸福源。
在徽州区潜口村,有一支老年义务巡逻宣传队,他们十年如一日每天巡逻在村街小巷,引导村民做好治安安全防范工作,协助调解群众矛盾纠纷,被人们戏称为维护村庄安宁的“宣传员”“顺风耳”“和事佬”。
而在临近的西溪南镇西溪南村,全民化服务的新模式——“正气银行”得到了群众大力支持。该“银行”借鉴银行运作模式,创造正气储蓄卡这一载体,以行善举存正气币的形式发动广大党员群众行善举、睦邻里、促和谐,并在一个年度后以积分的形式兑换物质奖励、换取服务或转给需要人群,塑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新型社会道德互助关系。
建设美丽乡村,良好的秩序是根本保障。我市坚持走乡村善治之路,不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确保农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截至10月,全市已完成美丽乡村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91个,建成省级中心村231个、市县级中心村34个,治理自然村1563个。全市美丽乡村建设验收成绩连续四年位居全省前列。如今,人们欣喜地发现,内外兼修在黄山乡村已经蔚然成风,“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已是黄山乡村最鲜明的标识符。
农民更有劲头
每天清晨,休宁县板桥乡梓溪村村民汪跃良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鱼塘给鱼儿喂食:“这可是咱们的致富鱼,必须给它伺候好了。”
板桥乡地处新安江源头。自古以来,这里就有山泉流水养鱼的传统。“泉水养鱼在我们这里经历了几个阶段”,汪跃良介绍说,早期富贵人家养的是“观赏鱼”;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在这里挖塘养鱼给伤员养伤,百姓称之为“红军鱼”;上世纪80年代初,公社鼓励村民自给自足养“农家鱼”;近几年,乡里“以鱼为媒”,探索观光、渔家乐等形式进行鱼旅融合,发展“旅游鱼”。
乡村旅游的兴起让汪跃良看到了新的机遇。2017年,在杭州打拼18年之久后,视野开阔的他毅然回乡创业,带领村民一道改善村庄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不断丰富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业态,共同打响“泉水鱼之乡”品牌。目前,板桥全乡发展农家乐40余家,民宿床位百余,养鱼户直接年收入20余万元。“国家有号召,咱村有资源,撸起袖子加油干,就一定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汪跃良信心满满地说。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天生丽质的黄山乡村日益成为创新创业的沃土,成为吸纳就业的优质平台,吸引越来越多像汪跃良一样的能人扎根,施展作为。公安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市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较前几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其中常住人口以每年一万人的速度增加,外来人员15万余人,这些增加的人口中很大一部分是返乡农民和投身乡村创业的创意人才。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纵观黄山乡村,越来越多的农民投身于特色种养、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等领域。目前全市建有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0余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000余家,家庭农场1000余家;三分之二以上的乡村有旅游接待,超过10万农民从事旅游服务。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攻坚战是当前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我市严格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强力推进产业、基础设施、就业、健康等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在产业脱贫中,我市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为贫困户量身定制到村到户产业发展项目,引导贫困户逐步走上长期稳定脱贫的道路。特色种养扶贫基地、就业扶贫驿站、扶贫车间等为贫困户专门设置的创业就业实体在各乡村不断涌现,贫困群众参与发展的热情不断高涨。全市贫困发生率已经从10.9%下降到1.16%。
昂首阔步新时代,山乡巨变起宏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实践中,黄山乡村铆足发展动能、激荡发展豪情,铺展开“有产业、有颜值、有乡愁、有秩序、有活力、有福祉”的生动图景,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进发!
本报记者胡利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