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踞于东(阳)诸(暨)嵊(州)三县交界处的东白山,群峰竞秀,巍峨壮观,积淀着千年故事、万年文化。它虽历经风雨沧桑,依然美如画卷;虽经时光磨砺,仍旧灿若诗章。
浪迹浙西南的我,决心去东白山一睹芳容,完成人生夙愿。
山道峰回路转,逶迤向上延伸,柏油马路宽敞平坦,路边竹翠林茂,近峦远岗安装着数不清的风力发电风车并在运转着,仿佛列队欢迎我这个“华岁尽摇落”的游子。穿过茂密葱郁的竹木林,隐藏在密林深处黛瓦白墙的山庄映入眼帘。它与其说是山庄,不如说是一个小村,游客的衣食住行,在这里可基本得到解决。
伫立在山岗上,极目远眺,满山泛绿,雅云疏淡。重峦叠嶂呈涟漪状向远方荡开,褶皱间山泉流淌,孕育钱塘潮涌之壮观。也许是职业秉性使然,我忽然想起东白山是浙东临委所属部队三五支队,或金萧或路东游击支队活动的地方,情不自禁地自心底迸出《浙东游击队吟》诗一首:“雄师挺进浙中南,四面青峰引颈看。救国情怀喷发处,红霞万道亮千山。”我对先烈们那种复兴中华梦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崇高品德深表敬仰,也渴望红色基因得到传承。
伫立在东白山主峰即太白峰下,仰望其峰,虚接天穹,不愧为“浙中第一高峰”。相传初唐时,诗仙李白曾到此赏景,太白峰由此得名并闻名遐迩。山顶地理标志碑镌刻:“太白峰系会稽山主峰,海拔1194.6米。”清代张志行在《东白禅院碑记》中云:“登其绝顶,钱塘大江茫然在其周围,为浙江群山之雄。”我极目远眺,淋漓尽致地感受“一览众山小”“万峰脚下踩”的意境,即兴吟诗《太白峰遐思》:“群峦托起一峰雄,山野碎花竞绽红。太白慕名来赏景,长留典故储文宫。”
太白峰透出一种本真之美,隐现出宗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山顶上屹立着用块石砌成的玉皇殿,墩实坚固,蔚为壮观。近处有座仙姑庙,也用块石垒成。还有一处“仙女泉”,位于山顶岩石之上,泉水长年不涸,春风来了,吹皱了一泉清水,泉边穿着花袄的青姑倒影映于泉池,格外惊艳。
太白峰,你宛如一位历史老人,宽容内敛,见证了许多人间好事。夏季来临,人们在你周边搭建起千百个帐篷,避暑纳凉,赶走那渗入肌理的暑热。冬天到来,摄友们纷纷来到峰顶,用镜头记录最美的瞬间。你还用最真挚的语言告诉人们,这里远离大城市的喧嚣和灯红酒绿的奢糜生活,来到这里,可以让你的心远离浮躁。
东白山是我童年仰慕的全部,也是鲐背之年游子的乡愁。徜徉于山顶,我的脑海中不经意冒出一个问题:东阳,贫瘠的浙中古县,为何多种高尖人才如泉喷涌?他们有进士、举人、监生、贡生及当代的院士、教授、研究员和各界泰斗等等,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令世人刮目相看。我想,这肯定是太白峰凝万年之精气而“分娩”出来的。东阳的文明程度为何能快速提升?我想,这一定是东白山的碧水滋生了生生不息的耕读文化。东阳人坚强、勇敢的性格和睿智的目光,一定是太白峰孕育出的结晶。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东阳的山水是有灵性的,东阳的“三乡”美誉和“世界木雕之都”盛名,才是如太白峰一样的丰碑,令所有来过此地的人仰慕。
夕阳半落,风车轰鸣,东白山系的群峰跃动起来,似乎在欢送游人踏上归程。东白山,你美得像用云、雾、林、泉渲染出的大写意山水画,绚丽多彩,永恒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