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
一山岂止一世界

歙县招烧一餐饭阿姨吗(歙县人的早餐,抹不去的乡愁)

有人曾说,早餐是一个城市的“良心”

​那歙县的心脏,一定是活蹦乱跳的

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

歙县的大街小巷里

各式各样的早餐店已开门迎客

浇头面、小馄饨、石头馃……

在歙县,一顿丰盛的早餐

可以叫醒我们沉睡的灵魂

还有唤醒我们那个叫做“乡愁”的胃

一年之计在于晨

忙碌之余,好好吃一顿歙县的早餐吧

歙县人的早餐,抹不去的乡愁

徽州石头馃

歙县人的早餐,抹不去的乡愁

歙县人的早餐,抹不去的乡愁

说到早餐,不得不提歙县的石头馃,当地人又叫“挞馃”。在时光的熏蒸下,挞粿从最初的果腹之物,到如今已成了家喻户晓的歙县小吃。馃馅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从不易变质的干菜馅发展到如今的香椿肥肉馅、粉丝韭菜馅、干萝卜丝馅、笋子馅等等。几经更替的年岁里,沉淀至今。这种在平底锅里放着的面馃,上面压着一块油光滑亮的黑石头,面馃发出“嗤嗤嗤”冒油响声,喷发出袭人的异香,行人见了此馃,往往驻足摊头,等候品尝其味。这种馃是用石头压烫的,所以俗称“石头馃”。过去,徽商外出,都要带上这种馃,这是徽州人最爱吃的早餐之一。

对于学生党和上班族来说,早起路过街边的时候买一个石头馃是最好的选择。既方便又美味,三五块钱就可以搞定一顿早餐了。一般的石头馃如果不是固定的摊点,就会是大爷大妈推着手推车在街边卖。而这种小摊几乎每天的顾客都是熟客,因为他们已经习惯和认定了这种味道。

歙县浇头面

歙县人的早餐,抹不去的乡愁

歙县大部分的人的早晨都是从一碗浇头面开始的。这个拥有近五十万人口的县城,有着各种各样的面馆。每天光县城的早餐店就要消耗上万碗面。

细细的面条经过柴火大锅的沸煮,渗透着诱人的香味,点滴细节无关风月却充满人间烟火。浇头满满的,汤汁浓浓的,翠绿的葱花在上面漂着,热乎乎的面一下肚,化成氤氲升腾的暖阳,满身的凉意顿消。面的爽滑,笋干的鲜香,一口热汤,一大口面,吱溜吱溜吸下肚,烫到胃,也暖了你的心。那种从舌尖直达心灵的意蕴,会让你记忆一生。

多少徽州人,都是被这一碗浇头面养育长大。每天清晨,来一碗热乎乎的笋干肉丝浇头面,已成了他们的必然之选,由此便开始了平淡又美好的一天。

歙县小馄饨

歙县人的早餐,抹不去的乡愁

歙县小馄饨,就是歙县人口中的点心,早在上世纪30年代,歙县渔梁码头就有人卖这味小点心,因码头人多,怕东西被挤掉,卖点心的商贩便把篓子抗在头顶,遇到客船靠岸,便迎上去叫卖,“来~才出炉啊~一调(油条)、包子、小馄饨……”。

一点入心,馄饨肉在皮间微微一抹,才叫点心,让人吃了还想。佐料也不复杂,家常几样,盐、味精、酱油、葱、榨菜、胡椒、猪油,有些面馆还会在碗里放点猪油渣,那味道真叫一个香啊。馄饨提前备好三五份的量,其他现包,客人要时,抓上一把,约27枚,待锅底起了水泡,丢进锅中。盛出时,透过薄黄清亮的皮子,看到粉红的肉心,绉纱荡开,如少女百褶裙。吃上一口,满满的徽州传统馄饨的感觉沁人心脾,再吃上一口,你一句话都不想说,默默品完,一口汤都不剩。

歙县包袱

歙县人的早餐,抹不去的乡愁

包袱饺由于是用包袱状的方形饺子皮包制而成的,饺子的形状又似徽州商人所背的包袱而得名。各地的饺子皮都是擀成圆形的,而唯独这“徽州包袱饺”却用方形皮包饺子,在别的地方确实罕见。

当年徽商一叶扁舟外出闯荡,临走时全家人在一起吃上一碗包袱饺,意为对外出亲人的一种祝愿。形似包袱,馅内加入鲜肉、笋干、油豆腐、蔬菜的包袱饺也因为她的美味而让异乡的徽州人想起她便满口生津。

包袱饺的美名传遍整个徽州,它一直用味道和形状让人们记住它最初的模样,也让游子记住乡愁。

歙县人的早餐,抹不去的乡愁

……

每天清晨,一个石头馃、一碗浇头面或一碗小馄饨早就成为了歙县人早餐的标配,这些传承下来的饮食习惯,早已深入骨髓,挥之不去,一天的生活也从这里开始。我们不仅要果腹,要品味一种口味,更是对传统的一种坚守。

歙县在发展,我们的早餐也有了更多的选择,但最终还是热衷于石头馃、包袱饺等传统早餐,百吃不厌,这或许就是歙县人的“任性”吧!

歙县人的早餐,抹不去的乡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徽州研学旅游网 » 歙县招烧一餐饭阿姨吗(歙县人的早餐,抹不去的乡愁)

分享到: 生成海报
avatar

热门文章

  •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