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视率大火的天下长河,从康熙年间治理黄河的故事展开,对于所涉及的人物和故事都有详细的刻画,从目前的火热的状态来看,今后的各种奖项应该都不会缺席。
一部治黄史半部中国史,大江大河的治理状态,代表了中央集权政府对于公共服务的管理水平,近千年来的各种内忧外患以及洪水等,对于历史描绘,从一个侧面来看看影视作品里的地理风貌,以及相对写意的历史背景。
网络上对于该影视作品的解读很多,不管是文字的还是视频的,对于剧情的描述就不一一解读,本文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看天下长河里另外一个历史概念和地理概念,从主人公安徽巡抚的官职,看看历史背景下的区域划分,那就是江南省以及安徽徽州。
靳辅(1633~1692)清康熙时治河名臣。字紫垣。辽阳人。隶汉军镶黄旗。顺治九年(1652),由官学生考授国史编修。康熙十年(1671)授安徽巡抚,加兵部尚书衔。十六年二月,以原官总督河道。
不论是南北水运还是东西河流,从广阔的中国疆域上看,河流走向和人口聚集,以及人口迁移的经济状态,都离不开江南的概念。从如今的长三角角度来看,江浙沪的行政格局,也基本在清初形成的,也是从唐以后的格局的局部细分,以及长久以来的分分合合,经历分裂和统一的进程,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的经济富裕格局,基本沿袭了近千年。
从南宋到明清,以及如今安徽、浙江、江苏,上海等广阔地域构建起来的经济发展,都是赋税贡献度最高的地区,不仅仅是手工业,还有盐业和丝绸等,都是经济活力的表现,但是从明末到清初这个时间段,对于江南的统治和管辖,有着截然不同的方式。
从明朝的南直隶到清初的拆分江南省,其中以安庆府和徽州府的安徽省,以江宁府和苏州府的江苏省,现在的上海隶属于江苏省,从军队编制,监察编制以及行政编制上,还有两江总督以及各省巡抚,还有包括独立的商业运营结构,包括漕运,盐业,织造、河道等。
从当时的格局来看,以西南,东南,西北等等的对立,以及统辖范围的中原,都处于一定的战事,从粮草军需都需要经济的支持,需要运输和培养,但是从当时的格局来看,稳定江南格局和经济稳定,从后期康熙巡视江南也可以看到,对于经济重视程度,需要一定的产业来支持。
从明末清初的商业格局上看,不论是晋商还是徽商,以及其他活跃的商帮,都是在官商扶持下的重农或重商模式,不论是两淮的盐业,还是苏杭的织造,抑或是茶马交易,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商业行为,对于当时的以农业为主要的生产方式,以科举为主的晋升通道的方式,都是历史年代剧都需要表述的背景材料。
从历史上的安徽徽州,其不理想的自然条件,也导致商业文化的意外兴起,特别是在广义江南地域形成的商业形态,其中以徽商经营的盐业尤为突出,还包括茶业,木材,木漆以及酱业,还有典当行业等等,俗语说的无徽不成镇,以及吴茶周漆潘酱园等等,都是那个时候经济积累后的文化传播,包括戏曲和文学的资助,不限于藏书楼以及昆曲和京戏等,在经济基础上的文化积累,以耕读传家为商贾熏陶下的科举通路,也从一个层面更加帮助了商业的发展。
回归到历史和地域本身,经历了千年的徽州,其文化的延续在现在也有一定的作用,从三大显学以及区域文化圈,都是经济和文化相互影响的作用。农业与商业的相互结合,以资本积累后的营造,还有扩大再生产受到的资本限制,以及动荡环境下的人口流失,都是发展动力不足的原因。
从徽州到黄山到黄河,山河文化的自然风貌到人文积累,从名人辈出到人口迁移,以影视切片的小点,可以看到更多的现实,从大治到大兴,稳定的社会以及宜居的环境,应该是历史长河里的一个小确幸。
安徽徽州,应该会在一个合适的时间点,回归到应有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