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
一山岂止一世界

黄山旅游跟团游(沿着小平足迹,再出发)

沿着小平足迹,再出发

写在前面

今年是小平同志视察黄山39周年,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7月份,黄山日报社再一次联合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开展“沿着小平足迹走”采风活动,见证黄山发展,感受新的变化。

一路前行,从点滴细节到整体改变,深切感受近四十年黄山的变化与发展。可以说,小平拉开了黄山旅游乃至中国旅游的发展大幕,中国旅游从这里起航。黄山用自己的实践告慰小平同志的期望。黄山为世界贡献了旅游发展的黄山模式、遗产保护的黄山经验,以及“旅游+”的创新探索。

进入新时代,“中国旅游,从黄山再出发”,再一次引起黄山人的思考。这既是对黄山旅游发展的肯定,也是对黄山探索的冀望。这既是黄山旅游发展的机遇,也是黄山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黄山该如何出发,又怎样出发?

再出发,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价值观是黄山人的共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对于黄山,首要是保护,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发展。近四十年来,黄山先后入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先后加入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等,荣获了全球旅游目的地管理奖、全球最佳管理保护地绿色名录、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亚太旅游业金旅奖,这是黄山绿色发展的见证。一位风景区管委会的领导说,黄山学会拒绝,决不走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利益的路子。试想一下,如果以黄山任何一处景点来招商引资,能够带来怎样的效果?

再出发,通过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更好的出发是黄山人的实践。比如,以自己的实践推动行业标准制定,发展规则规范。近年来,黄山作为亚洲唯一单位参与制定的《全球旅游目的地可持续旅游标准》已用8种语言发布,抢占了国际话语权。黄山还参与修订《全球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指南》、联合起草《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指南》等国家标准、《旅游景区自导解说服务规范》等行业标准;先后提炼总结了黄山可持续发展理念、黄山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及新时代的黄山精神等,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与可持续发展黄山宣言》、世界旅游组织《全球可持续旅游发展观测区(点)监测报告》等渠道向全球宣传推广;主持制定了《景点封闭轮休》等30多项省级地方标准,其中由黄山景区主持编制的首个国家标准《山岳型景区清洁服务规范》于2016年1月1日正式实施,《游步道建设要求》被推荐为国家标准。

再出发,通过发展路径的提升实现新的出发成为黄山的选择。近年来,黄山大力提升旅游国际化水平,出台《关于加快推进黄山旅游国际化的若干意见》,力争“十三五”期末,黄山的国际友好公园覆盖六大洲(亚洲、欧洲、北美、澳洲、南美、非洲);以黄山在美国、加拿大、柬埔寨、瑞士以及法国、英国等国的国家公园或名录遗产为依托,制定《境外宣传推广行动计划(2017-2020)》;围绕“让更多的黄山元素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要求,不断提升黄山旅游美誉度。

同时,在管理方法上,通过依法治山再出发;在服务水平上,通过理念提升、能力提升、信息化建设、智慧化建设、网络化服务再出发……

应该说,“中国旅游,黄山再出发”不仅是决策者的思考,也成为黄山人的具体实践。一位宾馆老总就说,宾馆也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出发,做好游客服务工作。

当年,小平同志开启了黄山旅游的大幕,我们沿着小平足迹走,记录黄山;今天,中国旅游,从黄山再出发,我们记录,在新的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黄山再创新的辉煌。

沿着小平足迹,再出发

观瀑楼重温“黄山谈话”

因客源而变 促宾馆转型

“欲识黄山真面目,风华半在玉屏楼。”这是1964年老舍登黄山,对玉屏景区风光的赞赏,也是7月11日记者参加“沿着小平足迹走”采风活动最大的感触。

1979年7月,邓小平徒步登临黄山,下榻玉屏楼宾馆。时光荏苒,当初小平一句“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如今在玉屏楼宾馆有了丰硕的实践成果。

“2016年,宾馆开始围绕黄山自然风光、人文文化,倾力打造‘黄山文化主题精品酒店’,推出了禅修、研学、摄影、探幽、养生、美食等文化体验产品,对大堂、客房、餐厅等进行了文化融入。”玉屏楼宾馆总经理吴春晖2016年入职以来,一直致力推动宾馆的转型发展:宾馆发展定位为休闲度假酒店,文化定位为黄山文化主题精品酒店。

走进大堂,左边是一幅4米长的玉屏景区全景图,右边是唐代高僧释岛云关于天都峰的一幅书画作品,大堂正中“诗画玉屏·迎客天下”的主题,完美诠释了玉屏楼的文化底蕴;堂吧以“梦幻黄山·礼仪徽州”为主题,将徽州景点和黄山特色文化相互融合;宾馆会议室名为“迎客厅”,全方位展示迎客松的历史文化;宾馆客房自上而下分别展示黄山的峰、松、石、四季。

“我觉得蛮好的,设备也蛮新的,服务细节做的很人性化,让我体验到了徽文化的魅力,也感受到了服务人员的贴心。”台湾游客曾女士在办理退房手续时,感谢客房人员的贴心服务。

根据文化定位,玉屏楼宾馆开发了“6+1”文化体验产品,即围绕禅修、研学、摄影、探幽、养生、美食6大文化体验产品,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特色服务。在提高服务品质的同时,宾馆积极创新开发伴手礼产品,在瓷器、茶具、文玩等物品上绘黄山风景、刻人文古迹,抓住顾客的审美眼光,拓宽顾客消费需求,不仅打造了玉屏特色文化,增强游客体验,也提升了黄山品牌知名度。

随着旅游客源市场的转变,玉屏楼宾馆的客源结构也发生了改变,2016年接待的散客占43%,2017年散客占比达60%。“我们现在的硬件设施都围绕客源转变而建设,未来计划打造以散客为主的休闲度假酒店。”吴春晖谈着宾馆未来发展打算。 (疏芳芳)

重温“四菜一汤”

7月11日上午,黄山风景区玉屏楼宾馆,总经理吴春晖笑问,知道“四菜一汤”的来历吗?见我们茫然,吴春晖又笑,中午揭晓。

期待中,第一道菜亮相,一眼认出是宫保鸡丁,量不多,普通碟子,一点蓝花边,无雕刻装饰,吴春晖却忙着拍照留存。如此四星级休闲度假酒店,如此家常菜肴,这究竟是唱哪一曲?正纳闷,又一道菜上来,火腿丝瓜,也不过尔尔,器皿一般,量一般,吴春晖照旧拍个不停。依次端上二菜,虽一时报不上菜名,一问即知是徽州鳝糊、苔菜肉丝,在美食文化高度繁荣的当下,实与“王谢堂前燕”相去甚远。最后登台的是榨菜肉丝豆腐汤,粗瓷碗,色彩混沌,一样不能让人拍案惊奇。“这就是当年小平同志用过的简餐。”吴春晖收起拍照的手机,正告。

宾馆资料带我们穿越到39年前。1979年7月11日-16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登上黄山之巅,发表著名的“黄山谈话”,拉开黄山乃至中国旅游发展的历史序幕。7月12日下午,小平同志在玉屏峰前欣赏了前山风光,后在玉屏楼下榻。其时宾馆设施非常简陋,是年7月才通电,客房也仅有10余间。晚上没住上客房的游客只能在广场搭建的临时“鸳鸯棚”里安歇。小平同志对此十分关心,向当时黄山管理处陪同人员询问游客安置情况,还派随行人员了解,得知“都已解决”后才放心。第二天用过早餐,小平同志和宾馆服务员、厨师及其他工作人员20余人合影留念,并细问生活和工作情况。他对大家说“感谢你们,你们辛苦了”,然后一一握手道别。

宾馆行政总厨吴元辉的话打断了我们的思绪:“这四菜一汤的食材都很普通,地道的农家菜。比如宫保鸡丁,花生米、鸡肉丁、干辣椒、花椒、豆瓣酱;徽州鳝糊,鳝鱼、葱姜蒜;苔菜肉丝,莴苣科的干苔菜;火腿丝瓜,农家火腿、丝瓜;榨菜肉丝豆腐汤,水豆腐、榨菜丝、肉丝。加工也不复杂,或开水烫,或用水发泡,或腌制,或下油锅爆炒,或蒸熟,或调味。除宫保鸡丁是川菜外,其它都是徽州家常菜。”

走出玉屏楼,莲花峰、一线天、百步云梯、鳌鱼峰、光明顶,道阻且长,我们一路铿锵。(黎小强)

沿着小平足迹,再出发

北海见证

“那个时候,北海连用水都需要人工到山涧去挑。十几个大木桶,职工用来担水。”说起当年,丁士发老人不胜感叹。

7月11日,是邓小平视察黄山39周年纪念日。当天,报社延续20多年的“沿着小平足迹走”采风活动举行,又一次来到了1979年小平同志曾经下榻的北海宾馆。丁士发作为当年的见证人,再一次为我们回忆当时的情景。

丁士发说,当时接到的任务是有接待,但不知道是接待哪位首长。于是提前一个星期去打扫卫生,“因为条件差,卫生状况很不好。苍蝇、蟑螂、臭屁虫许多。”“虽然当时在海拔1630米的高山上有一座接待的宾馆很不简单,但是条件还是很差。”而且,当时人们的环保意识也不够,吃剩下的饭菜等生活垃圾就堆放在厨房后边,所以也招来苍蝇等。

丁士发说,当年我就是一个“店小二”,只是负责北海的接待工作,所以有幸接待小平同志。这也成为老人最为珍贵的记忆之一,时隔近40年,当年的幸福经历恍如昨天。

丁士发说,小平同志在黄山高屋建瓴的谈话确实给黄山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仿佛一夜时间,黄山的游人多了起来。当时作为山上最大的接待单位,北海成为游客最集中的地方。丁士发也成为山上最为忙碌的人之一。

丁士发说,就在小平同志视察黄山之后,我从“主任”转变成为北海宾馆第一任经理,也成为黄山第一位“经理”。每天都要处理的问题之一就是接待能力不足,游客来了没有地方住,甚至连餐厅的地面上都铺满了被条,给客人过夜。在旅游旺季,自己也无法睡觉,总是被客人追着要房子,要地方住宿。可谓“有家不能回”。

面对这种状况,丁士发做了许多努力,在管委会的关心下,也做了许多的改变,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巧的是,1985年丁士发离开北海宾馆。2015年,他的女儿丁丽萍又成为北海宾馆总经理。

丁丽萍说,父亲当年的经历自己也是感同身受。读书时曾经和妹妹一起来山看望父亲,父亲只能给姐妹俩安排在厨房边上堆放厨具的杂物间中睡觉。半夜,时常能感受头顶上餐厅内拐杖滚动的声音;而自己眯盹一会儿,一个伸手或者翻身,伴随的都是碗筷交集的混响。

今天,黄山旅游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北海宾馆已经是四星级酒店。丁丽萍说,不仅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人们的意识也改变了。尤其是对生态的保护意识,对环境的呵护意识。不要说饭店做到垃圾废水下山,再也不会出现“厨房边上堆放垃圾的现象”,甚至北海宾馆自身也被称为“扛在肩膀上的宾馆”,所有的生活、生产必需品从山下用人工挑上来,产生的生产生活垃圾也全部下山。而且每天都要登记。

丁丽萍说,环境好了,对游客也是一个示范和警醒。来山的游客环保意识也因为黄山而提高。曾看到一对母子,自己带着环保垃圾袋,吃剩下的东西自己带下山。小孩说,在家里水果要刨皮,在这里则洗洗干净吃掉,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丁丽萍说,当年父亲是被游客追着要房子,而现在我们是要尽量满足客人的需求,而且要满足客人从旅游到度假、休闲等个性化的需求。为此,酒店也多方面创新,算是从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比如开设个性化的K歌厅,比如提供独特的温馨服务,比如提供帐篷等等。

北海见证。如今,讲述小平同志视察黄山的故事已经成为北海宾馆保留的经典。

丁士发说,当年的黄山门票是5毛钱,北海的床位也是1.2元、1.5元,最高5元一张。如今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黄山旅游成为中国旅游的一面旗帜。变化可谓大了。可以说,是小平同志掀开了黄山旅游发展的大幕。

丁丽萍说,中国旅游,从黄山再出发。北海宾馆,在再出发的新长征征途上将继续前行。(格斯特)

沿着小平足迹,再出发

点亮黄山国际品牌

7月11日,记者在黄山风景区管委会世界地质公园办公室里见到负责人李维,7月底,他将以世界地质公园评估专家的身份赴西班牙参与对莫利纳和阿尔托塔霍地质公园的现场评估考察。“黄山旅游国际化让黄山打开山门、走出国门,已经引起了学界业界广泛关注,我不是走出去的第一个,肯定也不是最后一个。”李维笑着说。

“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1979年夏天,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登上黄山之巅,发表了著名的“黄山谈话”。从那刻起,黄山掀开了崭新一页。肩负重托的黄山人勇立旅游业改革发展潮头,几经寒暑、艰苦拼搏,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针对性和系统性的成功经验,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黄山特色、引领安徽、示范全国和影响世界意义的旅游发展之路。

时间回溯到1990年,这一年,在“荣誉市民”吉姆·桑塞尔博士力荐下,黄山成为惟一一个获准通过“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风景区,成为全球第17处“混合遗产”地。

这是黄山走入国际视野的开端。

2002年,黄山与瑞士少女峰结为“姊妹山”,开创我国缔结国际友好景区先河;2004年,黄山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为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2010年,加入全球可持续旅游委员会,成为该组织中亚洲首个旅游景区暨中国首个旅游目的地……截至目前,黄山已加入国际组织13家,缔结友好公园7家。

“频频亮相国际,既让更多人知道黄山,也让我们始终以国际视野和国际标准提升黄山的保护管理水平。”李维说。

斗转星移,从传道者到取经人,黄山已在国际上站稳脚跟。

黄山在逐步走上世界舞台,汲取全球生态保护与景区管理先进经验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发展,输出中国理念,贡献中国智慧。

“景区轮休”、“统一换乘”等保护经验作为案例在全球推广;在实践中提炼的“环境影响最小化、经济产出最大化、社会影响最优化、游览体验最佳化”、“善行旅游”等理念备受国际旅游业界推崇;先后参与了《全球可持续旅游目的地准则》等国内外标准制定和修订;持续在国际论坛发表主旨演讲;向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办公室等推荐评审专家及教育培训师;在全国率先通过地球评测银级认证……

“黄山已经成为国际组织、论坛会议邀请名单的首选。”黄山可持续旅游研究与交流中心工作人员程婧铭自豪地说。

日前,黄山风景区又出台《黄山旅游国际化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将通过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创新产品供给、完善公共服务等8大板块、160项具体任务,持续推进黄山旅游国际化。

站在新的起点,肩负“中国旅游,从黄山再出发”的时代担当,黄山正朝着黄山名录遗产地典范、旅游目的地标杆的战略目标稳步迈进。(刘晨 祁俊)

“旅游+智慧”省心省力

“滴——”闸机应声打开。

7月11日,在黄山风景区玉屏售票处,浙江游客张先生通过“码上游黄山”扫码,一分钟就买好门票和索道票,通过二维码检验进入景区。

“码上游黄山”是今年1月1日景区推出的在线购票程序,游客通过手机微信或者支付宝扫码,即可选购黄山门票和索道票,完成预订和支付后,凭借短信二维码或二代身份证,通过闸机检票进入景区。这是黄山信息化建设的又一硕果。

黄山风景区信息化建设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1999年黄山风景区启动了“政府上网工程”,2004年与九寨沟一起被列为“十五”科技攻关计划示范工程。2005年,黄山风景区建成了全国景区第一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实现票务预订的电子化。

“电子订票之前,带团导游往往需要背一大包钱上山,既不方便也不安全。”黄山旅游股份公司信息中心经理王书生说。

随着大散客时代的到来,游客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对旅游体验也更加重视,高峰期拥堵、售检票不畅、多次排队等问题,成为游客关心的重点。

信息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黄山风景区始终强化信息化建设,制定专门规划,着力破解难题,先后开发了包括门禁系统、酒店R8管理系统、管理云平台等各类平台系统,以期实现服务品质与游客体验的不断提升。

今年“五一”假期的第一天,黄山风景区再次在部分入口引进人脸识别系统,游客检票过程进一步简化。如今的黄山风景区,通过手机,游客就可以完成订票,自动定位,在手机上“收听”景区游览介绍,查询路线信息等,实现了旅游体验的全面升级。

“信息化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真正服务游客,像以往,每到旅游高峰期,游客排队买票、检票的平均时间都在半个小时以上。二维码购票将买票时间大幅缩短,而人脸识别将检票时间大幅缩短。”王书生说。据统计,从1月1日启动以来,扫码入园的游客已占到全部进山游客的近10%。

以信息化建设促管理水平升级,是黄山在智慧景区建设中的另一个重点。

7月11日,记者在黄山风景区保护管理指挥调度中心的大屏幕上看到,截至中午11时,当日购票人数6918人,进山人数6794人。天气状况、索道运行状况,等等,一一分列屏幕,一目了然。

该中心2006年正式建成,是黄山风景区智慧旅游的中枢。通过不断增加完善,现有资源保护、业务管理、旅游经营、公共服务、决策支持等5个方面47个系统。面对每日数以万计的游客,如何快速向游客推送景区各类信息,如何获知人流热度以便及时指挥调度,如何管理景区的景点、道路、设施,这些都需要信息化的帮助。

“比如说景区林火自动监控报警系统,采用‘高清+红外’监控探头,可对10公里监控范围内0.3-25平方米热源物体实行全天候、不间断探测,实现热源探测、火点定位、自动报警等,避免了人工观测的不足。通过系统运用,景区管理人员可在发生火灾前及时发现火情,第一时间采取防范应对措施,使森林火灾隐患消亡在萌芽状态。”黄山风景区管委会信息中心主任梁焱说。

而智能视频监控系统、手机导览系统、基于物联网古树名木系统、客流量分析预测系统等,在加强旅游高峰日调度指挥管理、旅游服务等方面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通过信息化运用,景区实现了对人流、天气、植被、生物等可视、可管、可控的动态监测,确保了景区的高效安全运转。

2010年以来,黄山风景区先后荣获“全国风景名胜区数字化示范基地”“全国智慧旅游景区示点单位”等称号。景区智慧化建设先后获得3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实用新型专利,获住建部华夏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电子学会三等奖1项。

“通过信息化实现管理的智能化,把信息化作为重要抓手,引领黄山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旅游产品供给侧改革,提升景区管理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增强了景区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也让管理工作真正省心、省力。”梁焱说。(汪鼎 李学军)

沿着小平足迹,再出发

“小火车”构筑大交通

7月11日,在临近黄山风景区“仙人晒靴”附近的一处观景台前,俯视西海大峡谷,可见被网友亲切称作“西海小火车”的观光缆车不时穿梭峡谷间。

内部交通,这个曾经制约黄山风景区发展的最大“瓶颈”,随着“西海小火车”等一批交通项目的成熟稳定运营,已被成功突破。

谈起“西海小火车”,黄山西海大峡谷观光缆车公司总经理杨辉如数家珍:“以前游客从排云亭游览西海大峡谷到天海,需走上下海拔差970多米的险峻陡峭的步道,步行要走5.1公里,约需5小时。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体力上,对游客都是极大的挑战。当时有游客甚至评价游玩西海大峡谷是‘眼睛的天堂,身体的炼狱’。因此,黄山风景区管委会经过全面论证,从2011年4月10日开工,到2013年7月9日建成开通了这条在景区内的安全、舒适和快捷的现代化的地轨缆车。”杨辉说,“西海小火车”在最初的设计也被称为机动化游步道,其实也是小平同志所说的“快车道”,“别小看这条仅一个牵引绳,拉着两车厢,沿着固定轨道往复行驶的观光缆车,从运行实践效果来说,它对黄山风景区的保护管理、旅游品质提升、景区扩容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大作用,尤其是对核心景区的接待能力起到很大提升作用。5年前进入西海大峡谷的游客一年10万人不到,但是去年仅观光缆车接待游客一块,就有七八十万人次,经济、社会效益明显。”

当天下午,记者一行乘坐“西海小火车”,从西海大峡谷底部的排云溪缆车站向上往石床峰进发。“西海小火车”采用全封闭分体组装成三节透明车厢,置身车中可环顾四周美景。“真快、平稳、安全得很!”仅仅4分来钟,缆车快速升到了石床峰站。稍后,大伙儿又从顶部缆车站往下感受“俯冲”,车外的“徽州女人、神农采药、九龙峰”的远景不断扑面而来,脑海里不由浮现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西海大峡谷‘快车道’建成后,不仅大大改善景区内部交通条件,也由此托举了景区的大交通,从而对于完善黄山风景区内部的立体交通网络都大有裨益。”杨辉说,祝福大黄山,实现新期盼。·姚大盛·

沿着小平足迹,再出发

绝壁栈道 行走云端

“不去西海大峡谷,来了黄山白辛苦。”

西海大峡谷,我心向往之已久。7月11日,随“沿着小平足迹走”采风团重走小平路,我方一了夙愿。

一路行来,脚下是绝壁栈道,陡峭险峻;眼前是群峰耸峙、万壑峥嵘。可谓是一步一景,步步惊心。

西海大峡谷又称“白云谷”,位于黄山风景区西部,是黄山最秀丽深邃的部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雄奇壮美。

而要身临其境,领略“梦幻景区”的无限风光,必经之路就是那一道悬挂在空中的绝壁栈道。

由西海大峡谷北入口进入,先穿过“一线天”,窄而陡,逼仄而晦暗,头顶一线阳光斑驳。虽是盛夏酷暑,仍觉寒气逼人。继续前行,豁然开朗,山峰巍峨,奇松竞秀,云雾翻涌。置身于此,仿佛进入梦幻天堂、魔幻世界,抑或来到天上人间,如梦如幻。对面山腰间,一条曲曲折折的栈道悬空于万仞悬崖之上,如同挂壁天梯。

“那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走的道路,一路美景无数。”景区开发公司工程部经理王戈说。他说得风轻云淡,而我却脚软股颤,心生惧意。

“这条游览栈道是景区‘开路先锋’朱士旺凿石成阶,遇涧搭桥,采用最古老的凿石方法开辟出。”到景区工作十余年,王戈踏遍了黄山每一处角落,熟悉黄山每一条游步道。特别是对这条著名的绝壁栈道,更是了如指掌。

朱士旺,黄山风景区一位响当当的人物。纪录片《大黄山》说:“像黄山南大门注定要迎来开山僧人普门一样,西海大峡谷的步道开发毫无悬念地迎来了朱士旺的登场。”

西海大峡谷是由众多奇峰和深涧组成的神秘景区,要把她迷人的景色展示在游人的面前,就要在危崖峭壁之间修筑一条栈道,把这些奇峰、深涧连起来。修筑这样一条路,难度也不是一般得高。

光是前期准备工作,朱士旺就花了近2年时间。工程于1998年10月动工,2003年竣工,历时5年,这条绝壁栈道终于从山崖石壁间生长出来,“仿佛与生俱来”。

沿着峡谷栈道,继续前行。王戈建议走一环和二环步道的内环道,理由是道路险、景色奇。

所言非虚,脚底是万丈深渊,身旁是万丈绝壁。我只觉心神俱寒,手足酸软,一手紧抓护栏,屁股坐在阶梯上,一步一挪着下行。

愈险愈奇,愈奇愈险,无限风光在险峰。诚不我欺也。

“想当初修筑天梯步步惊心。”王戈走在栈道上,步履稳健,不疾不徐,“悬崖上系好安全绳爬下来,凿穿岩壁打孔,钉好支柱架,再用混凝土浇筑与岩石溶合封装,待牢固后再在上面铺木板、护栏,最后再浇栈道的路面石板。由于空间狭小,全部工作都是人工来完成的,十分危险。”

在建设开发过程中,景区始终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注重保护生态自然环境。“生态方面遇到名树古木首先我们的原则是避开,如果是实在不能避开的话,我们也会给树根留下孔洞,包括一些小动物的穿行通道这都有的。”王戈指着栈道中间生长的一棵黄山松道。果然,在随后的栈道上,发现了多棵树木不偏不倚地长在道路中间,像极了在山道上驻足小憩的游人。

下到谷底,众人皆成了强弩之末,双脚像灌了铅,然而回望来路,绝壁栈道像一条细细的带子,缠绕在山间,萦绕在山壁上,一层又一层,在云海中时隐时现。

却故所来径,苍茫横翠微。(殷化全)

旅游厕所的“二次革命”

7月11日上午,记者来到云谷索道附近的一座旅游公厕,干爽的地面,洁净的墙壁,完善的设施设备,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恰到好处又不失地域特色的装饰元素,平添了几分品位。

王威彪握着海绵拖把,正在男厕里一丝不苟地拖地。作为这座旅游厕所的男厕管理员,每天要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墙上悬挂的《旅游厕所管理制度》《旅游质量标准厕所管理》《旅游厕所作业质量标准》和《旅游厕所服务质量标准》,既是“明白书”,也是“责任书”。楼下的女厕里,曹理知提着扫把和畚箕走出来,在厕所前巡走,把地上的垃圾扫干净。她是这座旅游厕所的女厕管理员。景区开发管理公司经理凌长江介绍,王威彪和曹理知是两口子,夫妻俩一直尽心管理厕所。

旅游厕所入口处的外墙上,挂牌标示为“AAA”——这是旅游厕所质量等级评定的最高等级,是对王威彪和曹理知夫妻日常工作的最大认可。“今年5月份发牌的。”凌长江说,核心景区有24座旅游厕所,其中5座的管理员都是“夫妻搭档”。“重活丈夫干,细活妻子做,这样搭档的,管理得都不错。”记者注意到,在这座旅游厕所里,单独设置了第三卫生间。凌长江说,这是“厕所革命”的要求,也是人性化服务的体现。设置第三卫生间,是为了解决特殊对象如厕不便的问题,如女儿协助老父亲,儿子协助老母亲,母亲协助小儿子,父亲协助小女儿等。旅游厕所还推行行李寄存、义务咨询、免费助残、无偿老人协助如厕服务等措施,提升游客对黄山旅游的满意度。

“早在10多年前,我们这里就开始了一场‘厕所变革’。”凌长江说。这些年来,黄山风景区坚持科学规划、扩容改造,在消除旱厕、淘汰微生物厕所的同时,大力发展水厕,通过设置残疾人间、母婴室、老人间、第三卫生间,拓展旅游厕所的服务功能。自2010年以来,黄山景区新增建设旅游厕所9座,基本形成“半小时如厕圈”,排长队如厕的现象得到有效缓解。目前,旅游厕所质量等级评定正处在由星级评定向等级评定过渡阶段。凌长江介绍,核心景区的24座旅游厕所全部达到2A及以上或3星级及以上标准。目前,景区旅游厕所全部上线全国“城市公厕”云平台,实现了自动定位、智能查询、精准导航及实时反馈等功能,消除了厕所难找的服务瓶颈。

从当初的“厕所变革”到如今的“厕所革命”,黄山风景区的旅游厕所在建设特色化、管理规范化、作业标准化、服务人性化、如厕便捷性与舒适性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凌长江说,景区旅游厕所发生这些变化的背后,是管理员们长期坚守在默默无闻的岗位上,辛勤劳动,无私奉献。如今,景区积极谋划在如厕便捷性、体验舒适性、环境安全性、标准符合性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许 晟)

(来源:黄山在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徽州研学旅游网 » 黄山旅游跟团游(沿着小平足迹,再出发)

分享到: 生成海报
avatar

热门文章

  •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