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
一山岂止一世界

歙县古城在哪个省(徽州古城的记忆——乡村打卡第八十三站,安徽歙县)

在庚子年年秋天我有幸到安徽歙县,其实第一次听说歙县,好多人不知道它的读音,毕竟这个字在文章中不是很常见,可能对于书法爱好者可能更熟悉些,歙墨、歙砚是中国的著名的文房四宝中的两宝,读“摄”音时,只代表地名。问题就来了那为什么叫歙县呢?其实歙字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多水汇流叫做歙,也的确在歙县古城东北角共有多条江水汇流一块,他们分别是从西向东依次是丰乐、富资、布射、扬之四水,从四周丘陵地向盆谷平原汇聚,四水在城区中心汇集而成练江,统一经过渔梁坝这个窄窄的口出去,进入新安江。这就是歙县的来历。

徽州古城的记忆——乡村打卡第八十三站,安徽歙县

初到歙县,天空下着小雨,由于是夜晚,在汽车灯光的照射下有点烟雨朦朦的感觉,江南的雨总给人一种潮湿阴冷的感觉。古城外的灯光昏暗,路上由于下雨很少有行人,虽有几个也是匆匆忙忙,形色匆忙。车外的景色,除了细雨就只剩下了微弱的路灯在给夜行人指明前进的方向。

徽州古城的记忆——乡村打卡第八十三站,安徽歙县

歙县古又称徽州,其实徽州的历史要比歙县更久远,要知道安徽成立之初,就是取安庆和徽州两府的第一个字安和徽,意为安徽。徽州古城是现在保存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其实若论古城墙保存完好,我想商丘古城墙是保存最完好的,没有之一。不知道为什么商丘古城没有进入前几名呢?言归正传,游古城必有作古之物方可称得上古字,那么徽州古城有哪些作古之物呢?

徽州古城的记忆——乡村打卡第八十三站,安徽歙县

首先是东北面的古城墙和翁城,城墙一如古代所有城墙一样高约十多米,城外并没有见到护城河,倒是东北角的翁城值得一游,现在开劈成非遗文化展览街,介绍歙县的非遗产品,有时也出售非遗产品。所谓的翁城就是古代打仗时设计的一种御敌方式,当外城无法守卫时,将敌人引入翁城,来个瓮中捉鳖之势。

徽州古城的记忆——乡村打卡第八十三站,安徽歙县

其次是进的牌楼直对着的就是徽州府衙,徽州府衙建于元末明初。隋义宁年间(617-618年),越国公汪华即迁于此。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绍熙年间(1191-1194),州衙毁于大火,随后重建。明初,卫国公邓愈改为行枢密院,洪武三年(1370年)复为府治。之后,正统、崇祯曾两次大修。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最近的一次大修约在道光末年,至今仍保存着二堂。

徽州古城的记忆——乡村打卡第八十三站,安徽歙县

再往里走就是阳和门,进得门来左手就是徽园,里面有个广场叫徽园广场,里面建筑都是古色古香,站在二楼向下望去很有一种阅尽世间繁华事,看尽人间千种人。东面有一面九龙九凤壁,徽园气势宏大,古朴典雅,曲径通幽;粉墙黛瓦,错落有致, 雕刻精美。并按照老街"前店后坊"、"底层店面,楼层住房"等式样构筑店铺街 面。主体建筑有:仁和楼、得月楼、茶楼、惠风石坊、徽园第一楼、得意楼、春风楼、 过街楼、古戏楼、莲池玉带桥、万金灵龟、九龙九凤壁,以及镶嵌其间的古色古香 商品住宅楼房百余间。传徽州文化之神韵,创徽派建筑之新秀。是徽州文化的新时代之杰出代表。早晨的太阳刚刚跃出地平线,那好有个背包客在那玩弄着相机,似乎想把这美丽的景色都摄入镜头,用做长久保存。

徽州古城的记忆——乡村打卡第八十三站,安徽歙县

徽州古城的记忆——乡村打卡第八十三站,安徽歙县

出得徽园就是许国牌坊,许国牌坊是全国唯一一座八脚牌坊,它气势恢宏,古朴典雅,相传在明朝许国是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元老,它打破君臣定历,在家乡为自己建造了一所八脚牌坊,这是一座由明神宗特批建造的记载许国“协忠运筹,茂著劳绩”功绩的功德坊。许国牌坊建于1584年,由前后两座三间四柱三楼和左右两座单间双柱三楼式的石坊组成,占地近80平方米,石料全部采用青色茶园石,质地坚硬,粗壮厚实,是古城歙县标志性建筑物。是到徽州古城打卡必去之处,

徽州古城的记忆——乡村打卡第八十三站,安徽歙县

沿着大街向西走没多远就是陶行知博物馆,原来陶行知是歙县人,怪不得,歙县出名人呢?原来一个个都是崇尚读书之人,还有山水画一代宗师黄斌宏也是歙县人,在古城西门口有个小游园,就叫做黄斌宏公园。

徽州古城的记忆——乡村打卡第八十三站,安徽歙县

歙县的古还表现在斗山街上,斗山街其实是徽商外出经商,有了钱回家修的院落。斗山街因依靠斗山而得名,是徽商故里,整条街上有典型的徽州民宅汪氏家宅,官府人家杨家大院、古私塾许家厅、世代商家潘家大院、千年“蛤蟆”古井、罕见的木盾牌坊一“叶氏贞节坊”等等,犹如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向你娓娓讲述着古老而又凄美的故事,青石板铺成的路面狭长,悠远,宛如再现戴望舒笔下的“雨巷”。走在雨后幽静的斗山街上,青石板更显历史的沧桑,早晨的斗山街行人稀少,偶尔有一家开门恶毒向里望去,主人正在洗漱,不时有学生模样的人急匆匆的赶去上学,说斗山街是一条街,倒不如说是一条巷子,窄窄的,依势而建,好像曲径通幽,曲里拐弯。

徽州古城的记忆——乡村打卡第八十三站,安徽歙县

歙县的古还表现在徽商外出经商时所带的一种干粮,那就是歙县烧饼,歙县的烧饼其实更像一种点心,它不像北方的烧饼个大,而是小巧可爱,比饼干稍大,酥脆干爽,即使潮湿也不易变质发霉,而且方便携带,是外出经商必带之干粮。或许过去的烧饼没有现在样式之多,现在的烧饼是去歙县必带之物,那只是作为一种怀古之思念,体验徽商之艰辛,吃到嘴里感到的是香气扑鼻,体验的是爽口酥脆,留下的是淡淡的余香,似乎很难找到徽商带着干粮闯世界的艰辛和不易。

徽州古城的记忆——乡村打卡第八十三站,安徽歙县

世上的事都不易,能够将事情做成一种文化,徽商或许可以算得上一个,这就是徽商文化。

上午的歙县古城,随着人员的增加,逐渐变得活力四射,朝气蓬勃。虽说没有了历史上的辉煌,但作为旅游城市,依然是古而不僵,新而不落俗,这就叫做在历史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在定位中发展自己。

徽州古城的记忆——乡村打卡第八十三站,安徽歙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徽州研学旅游网 » 歙县古城在哪个省(徽州古城的记忆——乡村打卡第八十三站,安徽歙县)

分享到: 生成海报
avatar

热门文章

  •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