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
一山岂止一世界

安徽天柱山风景区在哪里(中国天柱山——AAAAA级旅游景区)

天柱山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西部,又名潜山、皖山、皖公山(安徽省简称“皖”由此而来)、万岁山、万山等。为大别山山脉东延的一个组成部分(或称余脉)。一般指潜山境内以其主峰天柱峰为中心的山地,有时也指其主峰。据1980年航空测定,主峰海拔为1488.4米,规划保护区面积为333平方公里,风景区面积为82.46平方公里,中心位置(天柱峰)地理坐标东经116°27′,北纬30°43′。

天柱山因独特的自然景观,名列安徽省三大名山之一(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早在汉武帝时就封为“南岳”,历代都有人文活动。建国后开发为风景名胜区,景区于2011年获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中国自然和文化遗产地等称号。2011年9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成为世界地质公园。

2018年9月28日起,天柱山风景区门票价从150元降至130元。

代表景点

天柱峰,简称主峰。海拔1488.4米,在潜山西北约30公里的深山中。《史记》、《汉书》均有记载。它与周围岗峦似是断隔却又衔接,如春笋状平地拔起500余米。中丰顶锐,腰围1.5公里左右,全身石骨,如钢锥,如石柱,如青莲花,如玉芙蓉,如刺天宝剑,如擎天巨臂。峰顶南壁,横镌清咸丰都统李云麟“孤立擎霄”和国民党抗日第五战区副司令张淦“中天一柱”8个两平方米左右的大字;峰腰西南壁竖刻着民国29年国民党第二十一集团军军长张义纯近1平方米的“顶天立地”4个大字。这些题词都是对天柱山主峰奇特造型的绝妙状写。《道书》以天柱峰为司命真君发祥所都,称作“司命峰”。每当日出,霞光首先射照天柱峰顶,因呼“朝阳峰”。潜山古为皖伯属地,此峰为一地镇山,古称“皖伯尖”。其它诸名,多就其孤峰耸起之义而生,如蜡烛尖、笋子尖、单尖等。旧志载:“有云鹤往来其上,上古赫胥氏葬此”。

花峰,在主峰区,紧傍天柱峰西南侧,海拔1380米。峰顶有怪石重叠开裂如菊花花瓣,故有此名。凝视久之,所有“花瓣”又如在微风中翕张欲动,其状十分奇绝。与天柱峰相挨处,两边削壁如利剑劈开,裂缝深而且匀,下临绝壑,险峻异常。人称此缝为“小天门”。花峰整个形体,与主峰相似,以峭耸见奇,因又有“小天柱”之称。

天池峰,在主峰区,天柱峰南约500米,海拔1426米。峰头为赭色巨

中国天柱山——AAAAA级旅游景区

天池峰

岩,中裂两道不可见底的深坼,坼宽各米许。前人仅架两截条石为桥,恍如天台石梁,人称渡仙桥或试心桥,因深坼中无风之日也有冷气上冲,是就其“非仙莫能过”,“非无隐私者莫能过”之义而立名。前人曾作诗戏曰:“莫谓心难试,请君渡此桥。但能鉴白水,即可对青霄”。顺治志称“天池峰上有丹瓮岩,两相挟,中如瓮”,亦指此处。又以两桥之间仅尺许,三步即可越过,俗称三步两道桥。桥北岩顶平面,约10平方米,有天然凹宕两个,深不盈尺,积水莹澈,终年不涸,人称天池;峰名源生于此。稍有风起,水珠飞溅,如喷珠撒玉。峰北悬崖绝壑,人不敢俯视,因称试心崖。此峰与天柱主峰隔壑相对,晴明天气,可历数主峰木石,是饱览天柱雄姿的最佳处。壑中云蒸霞蔚,紫雾晴岚,时或出现“佛光”。

衔珠峰,在主峰区,天柱峰南约600米,右连飞来,左接天池,海拔1413米,峰顶两岩高竖如唇,中夹一个珠圆大石,故名。从南关寨西眺,又如双掌捧珠。总关寨在此峰下。

飞来峰,在主峰区,衔珠峰南700余米,海拔1424米,相对高度400余米,峰之巅有大石横眠,如帽、如盖、如牛眠、如虎卧。乡人传说,此峰不断上长,仙家路过,摄巨石压顶,抑其长势。明达观和尚曾咏诗诮此说无稽,诗曰:“飞来原不是飞来,都是胡猜与乱猜。既是飞来飞得去,缘何万古立苍台。”石名飞来,亦以飞来名峰。峰三面皆削壁,惟北面悬绳可上,据药农介绍,峰腰有雷公洞、乌龙井。西南悬壁间,石鳞斑斑,状似龙鳞,俗称黄龙甲。鳞斑分布,极似今安徽省图形,确属一大奇观。

三台峰,在主峰区,天柱峰南约750米,飞来峰东,在龙吟虎啸崖上,海拔1410米。峰顶巨岩相迭如三级大台阶。《旧志》:“上台如丽,中台如倚,下台如随”。

月华峰,在主峰区,天柱峰南约800米,三台峰南,海拔1400米。峰巅有一巨石,形状奇特:从牛马城北望,似上弦新月,人呼月牙石,也就此称峰为月华;自象鼻石西眺如两叟对奕,“仙人对奕”即指此;立神密谷口向南遥瞻,则如孔雀开屏。移步换形,变化万千。乌以风称此峰为宝月峰。

玉蕾峰,在主峰区,天柱峰南约500米,海拔1350米。峰顶巨石光润如黛玉,峭拔圆凸如花蕾。自拜岳台南望之,形似朝天鳌头。

石榴峰 在主峰区,天柱峰南约550米,海拔1284米。峰顶巨石“突然如结”,形状浑然,顶端裂口处似有籽粒,酷似石榴。

皖伯峰,在主峰区,天柱峰东约200米,五指峰之北,海拔1370米。《旧志》载:“周封大夫于皖,而皖之名始著”,“入为大夫,出为伯,奄有皖地”;“史逸其名,民颂其德,乃以皖伯名峰,使传之后世”;“上有仙丹函”。

蓬莱峰,天柱峰西南约100米,海拔1350米。西、南、北三面崖陡壁削,巨壑万仞;峰顶狭长险绝,纵百余米,宽仅二三米,古木藤蔓盘绕,往来其上,无人不胆颤心惊。今已修建石级和护拦。峰腰时有烟云缭绕,峰顶时隐时现,宛若蓬莱仙境。

五指峰(石印峰),在主峰区,天柱峰南约600米,海拔1373米。峰顶巨石纵裂,自良药坪望之,如五指竖伸。换一个角度,“五指”中之“大指”,粗于其它“四指”数十倍,高耸独立,自成一峰,自西关寨眺望,则如一大方印搁置高空,故又名石印峰。

丹霞峰,峰名丹霞者有二:一在天柱峰南,五指峰北,旧志称“顶有神丹,或现如霞”;一在良药坪东,焙药岩边,受“丹灶苍烟”映照,山峰常笼罩于烟霞之中。宋孙仅诗“霞生万仞丹”,或即指此。

石灯峰,在主峰区,天柱峰东南约2.5公里,良药坪东,海拔1135米。峰顶圆石如盘,盘西沿凸出一尖角,有如山乡菜油灯盏,乡民因称石灯。距仙拳石甚近,横看峰前大石伸出如怪兽,形状吓人。

打鼓峰,又称仙鼓峰或石鼓峰,在主峰区,天柱峰东约1000米,海

中国天柱山——AAAAA级旅游景区

打鼓峰

拔1290米。峰顶有大石凌空,远望浑圆如鼓,南山有鼓槌石遥相对峙,乡民将其配套呼之为“仙人打鼓”。从走马岗回眺,峰顶危石丛聚如两只猛狮,又称“双狮戏球”。下有一线梯。绝险。沿焙药岩东行1公里许可至峰顶,再汲绳而上,可至登仙峰脊背。

莲花峰,在主峰区,天柱峰东约700米,良药坪北,打鼓峰西,海拔1306米,峰顶岩石开裂,如莲花怒放,故称莲花峰。“莲瓣”中有天然洞穴,称莲花洞,可容数十人。峰上及洞内,皆有先民凿石架屋痕迹。自青龙背南眺之,形状最奇特。

青龙峰,在主峰区,天柱峰东约500米,西邻柬之洞,东接莲花峰,海拔1370米,乌以风以“坦腹石”代此峰名,谓为“登西关石级约三百,右转见大石横卧,上圆下垂,如人仰卧虚空而坦其腹者,呼坦腹石。平坦处可坐百人,东望龙舒诸山,重岩迭嶂,亘绵千里”。峰顶之青苍石冈,狭长陡险,似青龙卧伏,人称“青龙背”;峰之西巅,怪石高翘,有如青龙昂首,故名青龙峰。

石楼峰,在主峰区,天柱峰东约500米,青龙峰西,海拔1328米。整个峰体巨石层迭,如楼阁高矗,巍峨壮观。宋团练使孙仅叹曰,“石楼平郡堞,天柱倚云端”。如选一定角度仰视,“楼阁”西侧,有数石如列仙环坐。今人称此景为仙人别墅。峰下多兰蕙,由西关至总关,行经峰前,幽香扑鼻。

回狮峰,在主峰区,天柱峰东南约3000米,良药坪南,海拔1142米。峰顶怪石巉岏,形如雄狮横卧,侧首西北作回顾天柱主峰状。立良药坪南望,酷似。飞来峰下有圆球状大石,遥与回狮相对,合称之为“狮子滚球”。自良药坪有步径可登峰顶,远眺近揽,峰峦回环,蔚然大观。“炼丹湖”大坝建于此峰之下。

登仙峰,天柱峰东南约3公里,海拔1150米。“丹灶苍烟”在其西侧。西北接莲花峰,东南连石鼓峰。由东关猱攀,可至其顶。峰顶狭长似鱼脊,横石高如天堑,旁多老松,蟠根屈干,皆千百年物。在此北望峰壑,可见千掌耸翠,万螺竞鬟,司元、天柱之间怪石嶙峋,宫台巍列;烟霭迷离,使人神摇目眩,飘然若仙。史可法登此,叹为奇绝。新建炼丹湖在其下,湖水蓄满后,山光水色,相映生辉。

芙蓉峰,在主峰区,天柱峰东南约5.5公里,海拔965米,峰顶怪石嵯峨,如芙蓉绽瓣。激水千丈,自峰西飞泻直下。

飞虎峰,在主峰区,天柱峰东南约5公里,海拔1066米。峰上有巨石如虎,作仰天长啸、势欲飞腾状,因以名峰。

佛子峰,在主峰区,迎真峰西约100米,海拔1016米。峰顶怪石兀立,如僧人坐禅,故名。

迎真峰,在主峰区,天柱峰东南约4.5公里,佛子峰东,海拔1109米。峰顶大石错迭构成天然洞穴,可容百人。相传是迎拜司命真君处所。俗称寡妇寨,据说宋末刘源义兵曾将18名死于疆场的战士的妻子保护于此。至今洞中仍存石臼、石灯龛、瞭望窗及瓦砾遗迹遗物。从北面石缝可攀登峰顶。峰形呈螺旋状,面面俱奇。山阳石壁间,石纹作巨人相,金冠、银发、赤绂、皂盖,向南巍然高坐,愈凝视愈觉逼真。洞顶大石拔地20余米,俗名梳妆台。

石纽峰,在主峰区,天柱峰东南约4.5公里,海拔1090米,连起于迎真峰之东。峰上大石堆砌似绳索旋纽状。登麟角峰南望之,峰石如石榴裂开,因亦呼为石榴峰。峰阳拔地约200余米。

覆盆峰,在主峰区,天柱峰东南约5公里,海拔1150米。与天狮峰东西对峙,形成一天然山口,称大天门。峰顶有直径20余米的圆平巨石,俗称团宝石,如盆状覆盖于西南侧,因有覆盆石、覆盆峰之名。过去,曾有人在峰上结寨避乱,故亦称团宝寨。峰南绝壁高约500米,自峰之北与麟角相连处,可攀援至极顶。

天狮峰,在主峰区,天柱峰东南约5公里,海拔1186米。巉岩层迭,峥嵘奇秀,为千丈崖周围诸峰之最。自大天门东转,沿崖壁新凿石级攀援,可登峰顶。峰顶平敞如高台,面积300余平方米,立于其上,举目西盼,有迎真峰、覆盆峰对峙;远眺西北,有飞来峰、天柱峰遥遥相对;近视北侧,石函峰、翠华峰、鼓槌石、蜒蚰石、千丈崖均可一览无余;放眼东南,千嶂竞秀,万壑争辉,地阔天高,无有际涯,真令人心旷神怡。峰形如巨狮昂顾,上有狮子石,故名天狮峰。顺治志载“潜阳峰,在司命后,上有狮子石”,则知清前之潜阳峰即此。

少狮峰,在主峰区,天狮峰东,海拔1180米。与天狮峰相依偎,如一头小狮紧挨老狮身侧,因以少狮称之。东、南、北三面峰壁皆陡削千仞。古牧羊河发源于峰下。

石函峰,在主峰区,天柱峰东南约4公里,大天门北,东接走马岗,西邻翠华峰,海拔1046米,深谷绝壑间,一峰锥状峭起,如春笋破土,拔地约450米,人称翠笋峰。南、北二面尤陡险,药农常于此悬绳采药。旧志载:“皖山削壁间,有石函陷于壁中,光彩莹然”。故称石函峰。上有新建休憩石亭。

翠华峰,在主峰区,天柱峰东南约3.5公里,石函峰西,覆盆峰北,海拔1120米。一峰峻峭,拔地凌空,苍紫石罅中满布松萝。峰顶老松密集,远望如大家庭院。春日山花烂漫,秋夏青翠欲滴。以翠华名之,以示其秀色为东关诸峰之最。摄之入画,不逊黄山。

麟角峰,在主峰区,天柱峰南约3.5公里,翠华峰西南,打鼓峰东南,海拔1150米。峰顶有高约15米的危石斜矗,如麒麟头角。登回狮峰东望之,尤觉其高标插云。

香子峰,在马祖区,天柱峰南约7.5公里,马祖庵西2公里,海拔781米。顶立一石,高数丈,细削如一炷燃香插在炉中。就此石形名峰曰香子。旧志有“香炉峰”名。在此峰头看落霞云海及黄梅司空诸山,层岚迭翠,绵亘千里,韵味十足。

石龙峰,在马祖区,天柱峰南约7公里,马祖庵西北1.5公里,海拔880米。为一突起石峰,峰顶如乌龙巨头高昂窥天,作即欲腾跃升空状。乡民视龙头酷似猪头,因有猪头峰之称和“八戒念经,有口无心”之说。

天书峰,在马祖区,天柱峰南约6.5公里,马祖庵北,海拔920米。相传汉方士左慈在天柱山中修道炼丹,曾在此峰上获得天书。峰下有左元放石室。

降丹峰,在马祖区,天柱峰南约6.5公里,马祖庵北,与天书峰相连,海拔971米。旧志载此为“神仙降丹于许真人处”。

天蛙峰,在马祖区,天柱峰南约6公里,马祖庵北,海拔978米,与降丹峰、天书峰成鼎足三立之势。峰顶有长20余米、高15米大石,形如青蛙,昂首西向,作张口鸣叫即欲腾跃状。顶上石平如坦,登此俯视,盘陀公路,蜿蜒潜水,直至寥廓江天,尽收眼底。

毛女峰,在茶庄北,天柱峰东南约12公里,海拔575米。满山苍翠馥郁,竹木葱茏,相传古时曾有毛女在此修炼。

名崖

会真崖,天柱峰南,相传此为左慈谒会司命真君处。崖上

中国天柱山——AAAAA级旅游景区

天柱山龙吟虎啸崖

有雄鹦哥石。

龙吟虎啸崖,飞来峰与五指峰之间,崖壁峭耸,约1400米以上,绵亘千余米,怪石嶙峋,气势磅礴。旧志分龙吟、虎啸为两崖,谓其一在潜山前,一在潜山侧。实则同在一个大壑之上,崖壁通连。山风吹来,松如龙吟,谷如虎啸

试心崖,即天池峰北侧绝壁,隔大壑与天柱峰相对,峭削千仞,俯视目眩,游人多不敢临近其边际,雨霁云稀时,是观看天柱“佛光”的最佳处。

百花崖,天柱峰北坡下,崖石苍黑,林木葱郁,花草繁茂,溪涧潺湲。下有百花洞和刘源墓。

千丈崖,石函峰南壁。悬崖陡峭,飞禽不栖,深不见底,是新开发的景点。乌以风谓此处“异树蟠郁,刚风袭人,白云蔽日,其境险僻”。崖下林木纷繁,苍翠馥郁,称之积翠谷。

道士崖,覆盆峰北壁,千丈崖西南,石纹如羽士捧笏而立。元张翥有诗咏此:“仙馆深居寂寞滨,千崖浓翠湿无尘。……潭上昼游鱼听瑟,花间春醉鸟衔巾。山禽不识藏真境,留与云栖学道人。”

焙药崖,天柱峰东南,良药坪北,相传为汉末左慈焙药炼丹处。旧志载:“潜峰左,岩径深邃,名上炼丹,昔左慈烧药于此。至今天晴日朗,烟霏起林薄间,苍翠明灭,浓淡不常。上有火池,久雨不盈;水池,久旱不涸。阁部史道邻(史可法)尝登此,叹为奇绝”。焙药崖边,巉岏怪石中有一平台,今称此台为焙药台,上有池积水,常年不盈不涸,气象有变时,云雾则自此生发,时或袅袅上升,时或就地扩散,或浓或淡,或断或续,活象灶火初生或乍熄时的炊烟。“潜阳十景”中的“丹灶苍烟”,即指此地此景。古人咏诗记之曰:“仙人炼药已成丹,飙车一去何当还。火冷丹炉烟未息,至今仙迹余空山。”此处崖势高峻雄浑,状如麒麟,又称麒麟崖。崖上右有石纹如天门,左有石纹如裙飘然之仙女,合称“仙女守天门”。

青龙崖,天柱峰东南约4公里。北连登仙峰,南抵芙蓉峰,长约2公里。青龙涧沿其西侧流入激水。

大天门,天狮峰与覆盆峰之间,有一狭谷,上凌霄汉,下临深渊,俗称“剪子叉”。崖势陡险,履云摩天,望而生畏,游人无不称绝。由此沿千级石阶北下,可达积翠谷,通千丈崖、东关诸峰;由此顺阶南下,可通鹊桥、幽谷、牧羊河;由此顺阶向东攀壁而上,可登天狮峰顶。此处为1985年新开发的景点。

奇石

仙人石,白水湾东,仙人岗中段,有石如仙人抱笏傍崖兀立。石高30余米。

黑虎石,白水湾北,燕子冲南,黑虎河谷东侧。石高约8米,下半如奔窜之猛虎,上半似骑虎之勇士,乡民尊奉为“黑虎大仙”。石北侧80余米处为人行道,道旁有黑虎庙。

拦虎石,黑虎石南的河谷西侧,有巨石突伸,横拦河中,乡民称为拦虎石。旧时传说“黑虎大仙”曾用此来阻拦黑虎逃窜,从而永远据为坐骑。

桥子石,石在马祖庵南的燕子冲,高约5米,形同一乘坐轿。

鲤鱼石,马祖庵南山岗上。前端椭圆如鲤鱼头,浑身斑驳似鱼麟,长约7米,高3米余,横卧山林中。

木鱼石,马祖庵门前田垄中,原有一石酷似和尚敲着念经的木鱼,长、宽各约6米,最高处约3米余,中有一条横缝,今被泥土淤没。

麒麟石,亦称象石,在马祖庵东,巨石形如年画中的麒麟。

飞雁石,天书峰下,一石傍崖兀立,顶端前伸,势如横飞大雁。

霹雳石,马祖庵北登山道左侧,有一高约10米,周约50多米,浑圆苍黑的大石,正中偏右处裂开,上下缝隙均匀,都在30厘米左右,而且断面整齐,如刀切西瓜。相传为巨雷劈开,俗称雷打石。北壁有清李云麟题刻的“混元霹雳”4个1米见方大字。石南有左元放石室,可通马祖洞。

圆门石,降丹峰西侧石壁间,有一直径约10余米的圆形凹陷处,颇似神话中仙人洞府紧紧关闭着的大圆门。旧时传说,在很久前,勤劳穷苦的农夫,可祈求山神,借出洞内金牛耕地。

钥匙石,圆门石对面人行路西侧。石长约3米,形同古式铜锁钥匙。旧时传说,它原可开启圆门石山神洞府,后山神受骗,险失金牛,于是藏牛于洞中,紧闭圆门,将钥匙抛弃此处,变成此石。

石屋,位于茶庄北,飞虎峰下牧羊河西侧长沟中。“屋”高约6米,周40余米。南檐前倾;顶宽敞,中隆一线如脊。上有石臼;旁有6个对称的石眼,传为刘源结寨时搭舂米棚的的柱眼。

鹦哥石,天柱山中有两个鹦哥石。一在会真崖上,悬崖之上巨石高矗,如昂首立鸣之鹦哥,下临深渊,有睥睨不可一世之概,乡民呼此为雄鹦哥;又以其旁伴有一株古松,在峰下仰视,形似“喜鹊登梅”。另一则在飞虎峰下石屋边,巨石亦如鹦哥,敛翼伏身作孵卵状,因称雌鹦哥;此石僻处深壑,鲜为游人见。

鳖鱼石,由迎真峰下牧羊河,可见山岗上怪石栉比,多作甲鱼形,皆昂首向北作礼拜天柱峰之势。乌以风称其为鱼鳖石,乡民称鳖鱼石。

羊角石,盆峰西北山腰,两柱形石间隔尺余并排竖立,高均约2米,酷似山羊双角。

鲤鱼跳天门,鹊桥石西下侧高约3米的巨石,浑身鳞斑,形似腾跃的鲤鱼,头朝大天门,因有此称。

鹊桥石,大天门南,天狮峰西南侧,有如舌巨石,以离岩体大致8米的高度顺着陡峭岩坡向下悬伸40余米,下面岩坡陡得游人不堪停驻,确系一绝险胜境。今人在其岩坡上凿成梯阶,临近深渊一方铸立铁栅栏,以保无虞。此处无风有风,时有云雾缠绕,在下端仰视,如遇仕女自上端扶栏而下,风鼓裙,脚踏云烟,如仙子飘然下凡。游客睹此,多生牛郎织女的联想。

鼓槌石,东关观日台下侧,步道旁有竖石直立,上粗下细,高约3米,与石鼓峰头仙鼓石遥相对峙,因以鼓槌名之。

蜒蚰石,在打鼓峰东南绝壁下方,为天柱山怪石中一大奇观。巨石头圆而身尾略扁,朝上伏卧于岩坡上;全长40余米,宽约8米,高约2米,头部顶端伸出状如一对触角的石柱,各长2米左右,粗不盈抱;整体上活象一个爬坡的蜒蚰。烟云缥缈时,更觉其有蠕蠕动态。

仙人床,良药坪东,登仙峰下,一石长约4米,宽约2米,一头稍高,宽而有隆脊,一头略低,窄且平整,俗称棺材石,雅号仙人床。

仙桃石,回狮峰下人行道旁,有圆石高10余米,最粗处周约30米,上锐下丰;顶端呈桃尖状,夕阳乍落,“尖”上露浥微显红色,酷似熟透的仙桃。

神猫逼鼠石,良药坪南回狮峰下,东侧石壁突起二石,上石似猫,下石如鼠,“猫”作坐而戏鼠状,“鼠”则呈翘尾奔窜态,十分逼真。

拴马石,立于良药坪步道旁,高约4米,周10余米,四棱分明。西南棱有对角凿通的圆孔,传说是宋末刘源在天柱山结寨抗元时为拴马而凿。

仙拳石,良药坪东焙药岩西侧,两石迭立,高约20米,上端大而圆,下端渐削成柱状,如仙人自地下伸出半截手臂而且紧捏着的拳头。条条雨痕,神似指缝。

踞地狮石,良药坪东,焙药岩下,一石高约8米,周约20余米,如雄狮踞地。其旁有洞,亦称狮子洞。

丹霞石,焙药岩下有一石,相传为刘度人诵灵宝经遇神人处。“丹灶苍烟”即在此处。

鼋鼍石,自良药坪登山,行约半里,山左深谷中有一圆形大石背迭一石,大石前后有突出部分似龟首、龟尾,构成了鼋鼍负重爬行之形态。

马拉车石,西关寨下的山谷中,有两个巨石前后耸立,前石形似奔腾的骏马,后如一辆载货的马车,凑成一幅“马拉车”的自然画面。

将军石,伫立于西关寨口下侧,石高约3米,形似身着铠甲的将军。

海狮石,小心坡路旁,有石如昂首伏地海狮,高约2米。

鸳鸯石,柬之洞前,两石并列裸露崖巅,似一对鸳鸯嬉戏。

仙臂石,柬之洞后,5米高石呈柱状,上半截斜折,形似微曲的人臂。乌以风谓:“仙臂石在南关下,旁有月牙、文笔两石笋”。

鳄鱼石,柬之洞后,一怪石作张嘴鳄鱼状。乌以风称“登西关寨,过小心坡,右转,有石当道,昂首曲身,形似鳄鱼,作飞腾状。”

仙女晒鞋石,柬之洞正前方山岗上,有长约5米、高约2米的苍黑大石,顶斜平,南端稍矮而圆削,北端微翘而尖削,酷似一只鞋底朝上的尖足女鞋。

老鳖探海石,虎啸崖上,大石如盘,南端突出如鳖首,立南关口北望,最肖。乌以风志:“金龟石,登帝坐石南望,大石横出数十丈,形如龟甲,前伸一石,宛如龟首,石纹作鱼鳞状。”或即所指。

关刀石,虎啸崖南壁间,大石呈片状突起5米余,上丰下锐,形似大刀。又以其中开一凹,左如四指并拢,右作大拇指状,俗称仙掌石。

帝座石,虎啸崖上,椅状大石冠于高岗隆起处,高、阔均约2米,椅靠如玉屏,背向天柱,椅座面万壑,峰峦揖拜。因其位置之高,气势之伟,形状之奇,而以“帝座”称之。

蜗牛石 天池峰东,虎啸崖上,有巨岩呈圆状耸起,高约8米,长约10米,北上侧突出两个如触角形的小石,很象探头觅食的蜗牛。

笔架石,天池峰东,神秘谷出口处,大石横卧,呈“山”字形,状如笔架。南侧石壁旧有葛鹿坪石刻,已模糊不可辨,俗称此为“元宝石”。

吊钟石,天池峰南,有石圆顶柱身,上浑圆下翕张,状如古刹梵钟。登笔架石可见。

宝剑石,神秘谷中,北壁下有条形薄石倚立,高约5米,宽仅米余,形如半截古剑。

仙菌石,飞来峰北侧崖壁间,有石形圆如盘,中间伞状隆起,如香菇平放崖上。俗称蘑菇石或笠石。

金龟石,神秘谷口上端,巨石横卧,形同乌龟,条条雨痕勒出天然线条,使之身、首分明,神似向飞来峰爬行,故称金龟朝飞来。旧志谓皖山西有石龟,或即指此。

天狗望月,神秘谷口东,巨石高耸l0余米,状如天狗坐地,遥望三台、宝月诸峰。立南关寨北望之,又如一堵石坊,因亦称牌坊石。

象鼻石,神秘谷口之南,有石如高约3米、长约5米的大象,尤其是笔直竖起的石鼻,上细下粗的圆柱形状,与真象鼻不可分辨。自南关口上神秘谷经此石旁。

蚌壳石,牛马城西,两块巨石形椭面子,并排竖立作河蚌张壳势。又称仙蚌献珠。

牛眠石,在飞来峰下,牛马城南,一石独卧丛林中,状如牛眠。旧时有牛眠庵。

葫芦石,牛马城南,两圆石迭成一个整体,高2米,上细下粗,中现颈状,如一葫芦置于山间。

龙蛋石,南关口西,米余大石如卵置于路旁,以其硕大而称之龙蛋。

恐龙汲水,南关口西侧的大龙窝,有石呈弧形伸出崖间,向下垂悬,约4米长,状似恐龙。下有小溪,故称恐龙汲水。乡民从石下经过,习惯呼为穿崖。

铁心石,天柱峰北,刘源墓西,3米高的大石,上锐下丰,形如心脏倒置,黝黑如铁。俗称黑心石。

鹏鸟石,打鼓峰顶东南侧危崖,一石伸出如大鹏鸟探首亮翅状。

观日台,翠华峰北,有一山崖,崖顶有平坦巨石,约10余平方米,游人多在此观赏日出,故名观日台。若面对翠华、麟角诸峰呼喊,此呼彼应,峰壁回音,又称回音台。由于东南诸峰远近参差,回音有明显的时间差,形成了独特的“一唱三回音”的奇象。

天乐台,天池峰顶,石如平台,是观赏日落和晚霞的最佳地方。人称“夕照台”。北侧即试心崖。旧志载“明刘若实渡石梁踞天池鼓琴,闻空中奏天乐,有异禽千数从天柱飞来,音同笙磬”。故称天乐台。

异洞

马祖洞,佛光寺左侧,大石堆迭成洞,相传为唐马祖道一禅师习定处。洞门狭小,内则宽平可容数十人。洞后大石开裂一隙,每值正午,一道天光从石缝射入,上下四方,明照朗澈,呼为马祖一线天。明万历年间敕封佛光寺时,钦差党礼在洞顶大石上题刻“义山流芳万古”。户部郎怀宁阮自华镌称“嘉平馆”。幽涧泉穿洞而出,潺潺有声。由此可上“南天一柱”。

莲花洞,莲花峰顶,大石重迭成洞。向绝壑的一方,有孔如窗。游人凭“窗”远眺,蓝天无际,白云飘渺,峰头竞攒,尘嚣不染,犹如身置天庭。人们就峰名洞,就洞名“窗”外之景,称之为“莲花世界”。

仙人洞,拜岳台下,3块巨石架迭成洞,内分上下两层,如阁楼然。北宋仁宗侍御史李柬之曾宿此,并镌字以记之,因亦称“柬之洞”。乌以风曾与6位文友捐资整修,易其名为七人洞。并咏诗纪曰:“同是江湖爱山客,每临天柱倍流连。云开万壑千峰外,洞在青都绛阙边……”

司元(玄)洞,天池峰南,有一奇特幽谷,自龙吟虎啸崖下入口,穿五指峰,傍飞来峰,绕衔珠峰,到达渡仙桥,全长400余米。全谷巨石横亘,嵯峨层迭,构成巨型假山盆景式的无数洞穴,幽深微妙,迂回曲折,若明若暗,神奇莫测。人称“神秘谷”。谷内洞上有洞,洞中有洞,或洞洞相连,或彼此间隔。大洞三处,称龙宫、迷宫、逍遥宫。道家视此地为洞天福地,道书称之为第十四洞天。旧志称此洞“空邃可容万余武,下有水晶岩,直通沧海。后呼为总官洞。”

观音洞,在天柱峰东北,青龙背北面石壁间。洞分上下两个。下洞宽敞,可容数十人,当地山民烧炭,常寄居洞内。洞口有荆蔓遮挡,游人不易寻觅。此洞之旁绝壁上,有前人凿留的足窝。顺而上之,又有一洞嵌在崖壁间。洞壁光滑,洞内仅能容数人。旧时流传,此洞隐秘难攀,非观音大士难以驻足栖身,故称之为“观音洞”。

涧瀑

青龙峰下有青龙涧,飞来峰下有飞来涧,天书峰下有幽涧,千丈崖东有东关涧。晴明时,崖下叮咚滴渗,细流涓涓;骤雨降临,山水疾泻,狂奔怒吼,变幻万千,喜怒无常。步径通处,幽草丛生,闲花乱眼,松吟竹韵,各得其趣。

丫字瀑,贺家畈西崖有一瀑,落差50余米。琼阳川之水流至此处,受岩石阻隔,分成两股水流越过崖头,复又合成一条奔泻直下的瀑布,呈”丫”字形,恰似黄山“人”字瀑的倒置。

黑虎瀑,黑虎岭西,全长340米,4个跌岩,最高落差400余米,是天柱山中最长的瀑布。源出降丹峰下,经黑虎冲合诸山之水而出白水湾。远看似一条银练,悬挂崇山峻岭之上;近看如白玉蛟龙,腾跃奔入潜水。每逢雨后,山溪横溢,飞流奔泻,声若雷鸣,山岳震撼。

雪崖瀑,茶庄北1.5公里雪崖下,石崖高峻,石色洁白,瀑布自崖上飞泻而下,随山势高低曲折呈阶梯状,形同被折叠十数道的白练。石色水色都莹然如雪,故称“雪崖瀑”。落差40余米,大水时,湍湍急奔,终日巨雷轰鸣;小水时,潺谖飘溅,成天碎雨飞花。天柱山飞瀑,数雪崖瀑最奇绝。

激水瀑,位于雪崖瀑上里许。瀑旁有石崖开裂如莲瓣,人称莲崖。崖壁陡削,飞流直下,落差200余米。每当雨后,悬瀑从天倾泻,震山荡谷,数里外可闻,故俗称“响水槽”。《寰宇记》称:天柱山“东有激水,冬夏悬流如瀑布”。

飘云瀑,牛马城东侧,是天柱山中最高的一个瀑布,海拔1100余米。从飞来峰下聚集起来的飞来泉,经过牛马城后,在这里向东折入飞来涧。这里崖高势峻,涧面宽阔,坡度较为平缓,流泉至此平铺成一幅薄纱,飘然而下,即使丰水时节,也是悠悠荡荡,飘洒如云。

景观

云海,天柱山上经常云铺幽谷,雾掩危崖,到处一片

中国天柱山——AAAAA级旅游景区

天柱山日出

云天海浪。其中最为瑰丽奇绝处有三,即东关寨、西关寨和良药坪。

宝光,登上渡仙桥,眺望天柱峰,若面前有浓雾密云,背后有强烈的阳光,则面前的云雾,会出现一个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七彩光环,层层相套,绚丽无比。这时,若置身于阳光和云雾之间,阳光将人的身影投射到前面的云雾屏幕上,光环中就会出现人的身影,真是奇妙无比。这种奇妙的景象,就是天柱“宝光”,俗称“佛光”。

日出日落,天柱山的观日台,是观日出的最佳地点,仲冬雪后和春秋两季,是天柱山观日出的最好时令。

天柱晴雪,“潜阳十景”之一。天柱寺东之五镜山,应是古“天柱晴雪”景点所在,即天柱寺东之晴雪崖也。由虎头崖去玉镜山,最近最便。“天柱晴雪”是天柱山独有的奇观,古今游人,登临观赏如入天宫琼瑶,无不为之陶醉。前人有诗赞曰:“巉绝奇峰自古闻,今观晴雪信超群。千寻玉照悬秋月,一柱冰霜散夏云。”“孤峰屹立耸层霄,积雪多年未易消。万丈寒光通碧汉,一团晴影动琼瑶”。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徽州研学旅游网 » 安徽天柱山风景区在哪里(中国天柱山——AAAAA级旅游景区)

分享到: 生成海报
avatar

热门文章

  •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