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歙县中学92届高一四班,班主任庄群英老师,93届高二四班、94-95届高三五班,班主任吴宏昌老师,这些名字至今铭刻在我们这届学子心中。老师待我们如父如母,同学相处融洽,常常聚会见面,开心聊天,深厚情谊至今难忘。
值此高中毕业快25周年的时刻,2019年9月20日,班级里又出了一件爆炸性的大喜事。

我班师生(含班二代)2015年春节在甲第坊前合影留念(部分同学未到场,最后一排左一是吴华强同学)

吴华强同学在歙县中学教学楼前留影
长期致力中国芯片技术高精尖创新、攻关人工智能与智能控制研究工作的班长吴华强同学入围了由超过百位“两院院士”参与评审的首届“科学探索奖”获奖人员名单,斩获信息电子领域奖项!该奖项由腾讯基金会和饶毅、杨振宁、毛淑德、何华武、邬贺铨、李培根、陈十一、张益唐、施一公、高文、谢克昌、程泰宁、谢晓亮、潘建伟等十四位科学家共同发起设立。该奖项秉持“科学家说了算”的理念,评审仅考虑科学价值,不唯出身、不唯帽子、不唯派系,旨在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人投入到科学探索之中。
老师同学们闻讯都纷纷为他叫好点赞,朋友圈纷纷刷屏、转发,祝贺之语如雪花般不断涌现。因为他把我们班我们学校标志性的奋斗精神带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大家的记忆也都不由得回到二十五年前的歙县中学校园,那时我们还都是15、16岁的毛孩子。
1992年9月,华强同学自歙县北岸中学初中部考入歙县中学高中部,表现优异,一入校就以沉稳和好学著称。由于华强同学学习成绩优异,社交能力强,与人为善,毫无架子,高中三年都毫无悬念地被推选为班长,被同学们戏称“副班主任”,非常有号召力,为同学们学习和做人的标杆,散发着一定的人格魅力。当时,庄群英老师任我们分文理班前的高一四班班主任,吴宏昌老师任我们高二、高三分班后的理科五班班主任,接触频繁,也较为了解这位表现优异的学生代表。
吴华强同学的优秀,除了自身的努力、学校的培育,还来自于良好的家风和强大的家族基因。吴华强父亲吴广平先生是北岸镇大阜村当地一名有名的“赤脚医生”,擅长皮肤病的治疗。上世纪末,家家户户家境一般,他父亲坚持让家里三个孩子都读书,也是很吃力的。他哥哥华亮和姐姐华星分别被北京商学院(北京工商大学前身)、中国科技大学录取,现在一个在上海从事律师工作,一个在美国工作。兄长姊妹们的优秀,这或许也是鼓励华强努力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吧。
高二下学期,文理分班,华强同学和一班老同学留在理科班,鉴于个人爱好,我带着四班的奋斗精神去了文班。高中同窗同校三年,在他身上我学到的是无私的奉献精神,谦和的待人处事态度和精益求精的钻研能力与劲头,坚持不懈的歙中精神在他身上得到较好的体现。
1995年夏天,吴华强以高分考上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此前他已经参加了清华大学夏令营,还参加了安徽省物理竞赛并获奖。紧张忙碌的学习之余,他热爱劳动,与同学亲密无间,文理皆修,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

图为1993年春天,语文老师许惠培带领高一四班文学社同学访古游学。老师身边戴茶色眼镜的帅哥起范不?
到了人才济济的清华大学,华强同学还是照样认真学习,奋发向上。课余担任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协会副会长,1998年还去香港参加新纪元精英培训计划。2000年他获得工学学士学位,同年获本校经济管理学院管理学士学位(双学位)。随后赴美深造,在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攻读工学博士学位。2005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在美国AMD公司和Spansion公司非易失性存储器研发中心任高级研究员和主任研究员,从事先进非易失性存储器的架构、器件和工艺研究。2009年回国,开始在母校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工作,研究领域为新型半导体存储器及基于新型器件的类脑计算研究。先后负责多项自然科学基金、863、973和重点研发计划多项课题。
2004年,我赴上海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记得期间有两次机缘和华强同学聚会。他转机上海返美,来去匆匆,可是每次都要抽时间和同学们碰个头吃个饭。一见面,入眼的还是那一对可爱的小酒窝,开口还是那一口歙县大阜普通话,带着歙县南乡乡音,走到哪里都认得出来。我印象最深的是,在饭桌上,他说到买了大大的一块圆形刀板坐飞机带回美国,真是不忘初心,保持徽州人的勤俭本色,也算是趣事一桩了。后来,由于思乡亲切,也想为祖国服务,2009年他就毅然携家人回国回母校全职任教了。
二十五年快过去了,吴华强同学现已是清华大学微纳电子系教授,副系主任,清华大学微纳加工平台主任,北京市未来芯片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副主任。他还担任清华大学安徽招生组组长一职,关心桑梓教育,几乎每年都会因为高考招生工作回到黄山,所以我们大家又有机会多次在家乡歙县见面了。我想他一直希望能够帮助徽州家乡未来的人才,不论出身是乡村还是城市,都可以和他一样把科学作为终身梦想坚持下去。

吴华强教授个人照片
这些年来,吴华强教授长期致力于人工智能与智能控制研究,其突出研究成果就是我们现在经常接触到的——运用电子突触进行人脸分类。他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Nature Electronics, Nano Letters, 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Scientific Reports等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美国授权发明专利21项,获得中国授权发明专利32项。
2017年5月12日清华大学微电子所钱鹤、吴华强课题组在《自然通讯》( 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线发表了题为 “运用电子突触进行人脸分类”(“Face Classification using Electronic Synapses”)的研究成果,将氧化物忆阻器的集成规模提高了一个数量级,首次实现了基于1024个氧化物忆阻器阵列的类脑计算。该成果在最基本的单个忆阻器上实现了存储和计算的融合,采用完全不同于传统“冯·诺依曼架构”的体系,可以使芯片功耗降低到原千分之一以下。同年12月他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第63届国际电子器件大会上做类脑芯片特邀报告,报告题目是“基于忆阻器的类脑计算的器件和电路优化(Device and circuit optimization of RRAM for Neuromorphic computing)”。
吴华强教授还努力促进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养工作。2018年他参加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园开园仪式暨第二届“芯动北京”中关村IC产业论坛时表示,应成立我国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人才与产业促进中心,打通企业与高校的资源、信息渠道,培养满足产业发展的人才重视集成电路战略性、前沿性研究。了解和适应人工智能对于芯片的需求,力争实现集成电路技术的重大原创性成果突破,促进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养。
说起来,我们安徽省歙县霞坑镇鸿飞村冯新亮院士和科学家北岸镇大阜村吴华强教授都是母校歙县中学的校友,可见当年教师队伍的培养有方,科学素养高深。俗话说歙县南乡出贵子,真不是盖的。
“科学探索奖”是2018年由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腾讯基金会发起人马化腾与14位科学家联合发起的,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支持在中国大陆全职工作的、45周岁及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公益奖项。
50位青年科技工作者从1335名申报人中脱颖而出,获得”科学探索奖”,35岁及以下获奖人有9位,比例接近20%。每位获奖人将获300万资助奖金。腾讯基金会先期为“科学探索奖”投入的10亿元人民币“将采用企业投入、公益运作的方式,不求商业回报”。
本次获奖人还将担任科学传播大使,定期出席必要的公益活动和科普活动。受资助期间,还将按要求向评审委员会定期提交年度科研进展报告。
据了解,该奖项经过四个多月的评审,50位获奖人经过初筛、评审、复审以及终审答辩四轮评审最终从1335名申报人中脱颖而出,获奖者来自全国11个省市的26个科研单位、高校和企业。获奖人研究所涉领域有数学物理学、生命科学、天文和地学、化学新材料、信息电子、能源环保、先进制造、交通建筑、前沿交叉等。
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是一种微型电子器件或部件。采用一定的工艺,把一个电路中所需的晶体管、电阻、电容和电感等元件及布线互连一起,制作在一小块或几小块半导体晶片或介质基片上,然后封装在一个管壳内,成为具有所需电路功能的微型结构;其中所有元件在结构上已组成一个整体,使电子元件向着微小型化、低功耗、智能化和高可靠性方面迈进了一大步。它在电路中用字母“IC”表示。集成电路发明者为杰克·基尔比(基于锗(Ge)的集成电路)和罗伯特·诺伊思(基于硅(Si)的集成电路)。当今半导体工业大多数应用的是基于硅的集成电路。
集成电路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一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半导体器件。它是经过氧化、光刻、扩散、外延、蒸铝等半导体制造工艺,把构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电路所需的半导体、电阻、电容等元件及它们之间的连接导线全部集成在一小块硅片上,然后焊接封装在一个管壳内的电子器件。其封装外壳有圆壳式、扁平式或双列直插式等多种形式。集成电路技术包括芯片制造技术与设计技术,主要体现在加工设备,加工工艺,封装测试,批量生产及设计创新的能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