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生痴绝处 无梦到徽州
有人说,徽州文化是一种兼收并蓄的移民文化。也有人说,徽州文化是一种十分典型的商人文化。徽州文化是徽州人的一种生存文化,是一种古老朴实的儒文化,也是一种乡土纯情的平民文化。
徽州是一个移民社会,徽州人中有许多是中原世家大族,他们大多是避难迁移到徽州,由于徽州山环水绕,相对封闭的独特地理环境,为宗族的生存兴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成为其生存的土壤和基础,逐渐使徽州形成了聚族而居之势。

徽州聚族而居的文化特征,不仅造就了徽州一些大家族的凝聚力,而且由血缘而地缘,形成了浓郁的乡土观念。还有一部分人是来徽州游历因此山水风光或因其他个人原因留居徽州,这些人直接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这是徽州文化形成的“基因”。
这是一块移民不断、蛮汉杂聚之地,这是一块滋养五千年文明神奇的土地,是一块相对闭塞却可得身心安宁之地,这也是一块观念碰撞、学派林立、文化融合的沃土。
“徽州文化”是一个充满地域特性的人文概念。徽州的地理位置独特,重山将其与外界阻隔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而新安江水又把内外的世界衔连在一起。这种山水互补的地理条件,为徽州文化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自然基础。

徽州文化的全面崛起始于北宋后期,明清时达到鼎盛.扶贫济困,兴方重教、勤俭持家,已成为徽州文化及乡土文化重要的特征和鲜明的性格,为儒家伦理思想的弘扬和勤俭持家风气的维系,输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充分展现出徽州文化的勃勃生机和活力。
由朱熹所创的新安理学是徽州文化存生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精神支柱。
休宁茗洲吴氏家族在其《家典》中,就曾明确指出:“朱子之书,取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以邹鲁之风自待,而以邹鲁之风传之于若孙也。
”徽州文风兴盛,读书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科举人仕比比皆是,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代,仅徽州本土就出了168位进士、17位状元。徽州人才荟萃,名人辈出。“同胞翰林”、“四世一品”、“父子丞相”……佳话频传。

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如新安理学、徽州朴学、新安画派、徽州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三雕、徽菜、徽州茶道等等,徽学被誉为与敦煌学、藏学比肩而立的中国粹。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几千年匆匆而过,社会在进步,徽州也不例外。古朴的徽州在进步的同时,仍能留住自己的那份真诚、那份自然。
解读徽州文化,我们被徽派建筑的神奇所吸引,被新安理学的深邃所震撼,被新安医学的奇妙所征服,被徽州“三雕”的精彩所倾倒,被徽戏的魅力所陶醉,为徽菜的美味而吸引。

对于徽州文化的风格,有学者这样评述:“她融山越先民遗存的厚实质朴,汇东晋移民残存的隐逸和耕读心态,取南宋移民留传的艺术情趣和生活追求,汲玄学影响的善于思考、理学熏陶的集纳,存朴学训诂的科学严谨。”

因而,徽州人集数种心态于一身:纯、倔、变,这些是徽文化鲜明的特点,更是徽州文化内在不朽的灵魂。
“纯”是蛮越遗风,是僻壤山水灵气净化之功,体现了山民性厚、情真、意切的特点。无论是理家、做人、说教还是创业经商,皆重守信义,崇礼重儒。
“倔”是生存环境恶劣打磨练就的基本心理品性,“徽骆驼”、“绩溪牛”正是这种性格的真实写照。正如陶行知所说:“滴自己的汗,自己的事自己干。”徽州人若没有这种耐与忍的毅力,不仅会一事无成,甚至生存也会受到威胁。
“变”则是徽州人移民心态的重要因素。民国学者鲍幼文说:“徽州文化,往往能自成一种风气。久之风声所播,乃广被于海内,而黄山白岳隐然为学术渊薮。”“徽州人实皆有转风气,继往来之能力。”这正是徽州人聪颖好学,力求创新,以柔克刚的双重性情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