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城并不大,除了府衙外,如今其他区域都可以免费游览啦。也可能是古城景区内依然住着居民吧,所以这座活了两千多年的城,有它一层一层叠加起来的故事。怎么解释宽约9步的是小北街、宽约4步的是大北街?蹲在路边等石头粿出锅的大哥给我解释说是商业开发的原因,而我猜想这与历史长短及重要性相关。



立在小北街的南口,正好可以看到街巷拐角处的钟楼,这个角度也是电视剧《大考》第一集里小主人公骑车转弯的地方。继续往东约80米就是斗山街了。虽然此前来过几次古城,但我从来没有涉足过这条老街,看电子地图的规划,它已经处于古城景区的边沿了,也就是说,曲曲折折的斗山街基本决定了徽州古城景区的东边轮廓。


这天清晨沿斗山街北行,有很多处紧闭大门的民居遗址,除了大门,几乎没有任何孔洞的围墙高达数十米,步行在小街仰头望,不禁惊叹这人造的“一线天”。从这些高墙不难分析出大院里的阔绰,难怪这长约500米斗山街是因商贾云集而著名的典型徽派建筑街区。


行走间偶遇一眼圆口的“蛤蟆井”,我正准备拍照时,一位大叔闯进了镜头,熟练地放桶、摇绳、提水,然后就给了我一个背影远去了。这水井竟然还在用以维持当地人的生活吗?当我追上家门耐心地等那位大叔洗漱完毕,才知道这井水烧开了是可以饮用的,但如今家家都有自来水了,很少有人再去打井水来喝。


井水并不深,两三米的样子,在请求下大叔借桶给我,虽然我模仿着他的动作也成功打上来一桶水,但是大叔仍然不放心地来指导,说是想体验打水的话前面还有一口更大的方井,只不过它的水相对浑浊。


其实城内的古井有好多处,在方井边洗衣的大姐接过话茬说:“蛤蟆井有一公一母两眼。”原路返回时,又一次踏进蛤蟆井约2平方米的天井中反思:因为我住在九月徽州民宿,所以以为民宿旁边的打箍井是最有意思的井了,结果到斗山街才知道,这里的一串井有翻着花样的典故,现身说法地解释了“坐井观天”一词!


TIPS:
徽州古城的井
打箍井是因为石鼓形的井沿被一个金属圈箍住而得名,据说井口石沿的残缺是当年日军轰炸的结果;同理它所在的街也被命名为“打箍井街”;这条街正对许国牌坊,常有游客路过,可能是为以防不测,井口被铁网封住,也就不再有汲水的功能了。两眼蛤蟆井是在唐贞观元年间(公元785—805年)开凿的,另一眼藏在哪面墙壁之内不得而知。据说古城内可见的共有5眼类似的古井,你找到过几眼呢?

如有疏漏或错误,请不吝赐教。
文图版权属于原创作者,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为了保护原创作者版权,该篇只采用小图示意,
欢迎关注《汽车自驾游》杂志刊载的全文、美图及地图。
更多自驾游资讯与交流,请关注头条号“汽车自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