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5日《法制日报》03版
原标题
安徽检察实施人才工作四项工程
确保人才炼金杜绝履历镀金
2018年11月23日,安徽省检察院召开挂职锻炼干部座谈会,省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薛江武与机关17名上挂下派、援藏、扶贫、高校挂职教师座谈并讲话。
我以前自认为有基层工作经验,但是通过半年的挂职锻炼,遇到了大量以前不可能遇到的问题,这就要求我看问题的角度更全面,处理问题的方式更灵活多样……”
“我一直从事刑事检察业务,没有离开过司法实务范畴,这次‘跨界’接触到数字化信息技术的深层次内容,一路走来边学边干……”
无论是从安徽省人民检察院公诉二处“下派”到黄山市屯溪区人民检察院的李庆松,还是从合肥市蜀山区人民检察院“上挂”到省检察院技术处的缪成,说起挂职锻炼,都感触“很深刻”,收获“有很多”。
这折射出安徽省检察机关大力培养检察人才带来的成效。《法制日报》记者近日从安徽省人民检察院了解到,自2018年起,该院开始实施全省检察机关专业人才引进、青年英才培养、岗位素能提升和检察业务专家倍增等人才工作“四项工程”,到2020年底,计划引进500名以上专业人才,培养1200名左右检察英才、不少于50名省级检察业务专家,干警本科以上学历占比达到94%,优化建成以法律专业人才为主体、其他专业人才为补充,专业齐备、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安徽检察人才队伍。
安徽省检察院政治部主任周勇告诉记者,专业人才引进工程是加强检察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从源头环节加强队伍建设的治本之举。通过面向社会引进一批检察工作急需的法律类、技术类、行政类等专业人才,对改善队伍结构、优化知识能力、增强检察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能够被引进的专业人才,要具备符合检察机关需要的专业背景、学历要求和相关工作经历,具有职业资格。引入渠道包括公务员招录、公务员遴选、优秀公务员选调以及从律师和法学专家中公开选拔。其中,从律师中公开选拔的,实际执业不得少于5年,且从业声誉良好;从法学专家中公开选拔的,应当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从事教学或科研5年以上。
2018年9月28日,安徽省检察院迎来了两位身份不一般的新干警——来自安徽大学法学院的魏汉涛教授(左)与王亚军副教授(右),他们将在安徽省检察院挂职锻炼一年,分别任公诉一处和民事行政检察处处长助理。
“实施青年英才培养工程,则是培养锻炼安徽省检察机关年轻干部,发现储备优秀年轻人才的基础性系统工程,能够增强后劲、长远发展。”周勇说,青年英才包括检察官类、检察辅助类、司法行政类等三类英才,要求年龄一般为40周岁以下,已评为市级以上检察机关业务能手、标兵或在司法辅助、行政岗位业绩突出,具有培养前途。
据了解,青年英才培养工程的重点在于培养,优先提供专业培训、传帮带教等学习平台,优先提供岗位锻炼、基层锻炼等实践平台,优先提供上挂下派、检校互挂等交流平台进行。按照培养计划,3年培养1200名左右检察英才,其中检察官类600名、检辅类300名、司法行政类300名左右,在此基础上培养一批复合型检察人才。
新闻摄影岗位练兵
2018年4月15日至20日,安徽省检察院在芜湖举行全省检察机关首届新闻摄影岗位练兵活动,来自全省三级检察院的120多名检察新闻摄影爱好者参加了岗位练兵。
第十三届全省检察机关优秀公诉人业务竞赛
2018年11月12日至16日,安徽省检察院组织开展了第十三届全省检察机关优秀公诉人业务竞赛活动,经过公诉业务笔试、公诉业务答辩、论辩赛三个环节的激烈角逐,来自省检察院的潘颖等10名同志被评为全省公诉标兵,贾燕杰等20名同志被评为全省优秀公诉人。
安徽省检察机关还以提升岗位素质能力为核心,通过抓好系统性脱产培训、基层干警全员轮训、岗位练兵和业务竞赛等,着力拓展素能提升新渠道,稳步提升全省检察人员岗位素能。同时,加强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选拔,把有发展潜力的人员列入重点选育对象进行培养,实现检察业务专家的倍增。自“四项工程”实施以来,安徽省检察机关已引进150多名专业人才,至2018年底将培养青年英才400多名、省级检察业务专家15名。
建立生态检察、智慧检务、公益诉讼特色教育基地
2018年5月,安徽省检察院建立生态检察、智慧检务、公益诉讼三大特色教育基地,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育培训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选拔培养人才不是“只进不出”,而是“有进有出”。安徽省检察院干部处处长杨勇告诉记者,选拔培养人才有严格的条件限制,并实施动态调整,发现符合条件的会调整进来,没有达到培养目标的会调整出去,确保人才“炼金”,而不是履历“镀金”。此外,还采取多种措施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安徽检察新媒体出品
审 核丨吴贻伙
来 源丨法制日报
文 字丨李光明 范天娇
编 辑丨王福兵
投稿邮箱丨ahjcxmt@163.com
点击“阅读原文”,直接阅读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