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
一山岂止一世界

屯溪到歙县岔口班车(「永远的“陶子”③」茶商小学融皖中)

编者按:作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陶行知先生将思想和实践的结晶献给祖国,也常情系家乡,与屯溪的一段情缘即可佐证。屯溪阳湖柏山、隆阜、还淳巷等地,拨开历史烟云,似见先生神采奕奕,微笑而来。时值先生诞生131周年之际,“黄山广电台”微信公众号开设“永远的‘陶子’专栏”,在几段缅怀的文字里,与先生相逢,感知山高水长。

「永远的“陶子”③」茶商小学融皖中

茶商小学融皖中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由陶行知先生任校长,后由歙籍人士姚文采接任的江苏南京“私立安徽中学”急迁屯溪,设“徽州分校”。多赖屯溪工商界人士鼎力相助,校本部和高中部得以设在阳湖“茶商小学”。


提起“茶商小学”,绕不开清末民初屯溪大茶商吴俊德。


吴俊德(1873-1934)是歙县岔口人,13岁到阳湖一家广东人开的茶号帮佣,炼就一手硬功夫,制茶工序样样精通,毛茶上手能分产地。广东老板回乡,将号屋、生财半卖半送给他。清光绪27年(1901年),他在阳湖开“怡和”茶号,经营“屯绿”,起初规模小,大茶行老板不屑,后得屯溪“致祥”钱庄支持,终立稳脚跟,陆续开设“怡春”“永源”“华胜”等茶号,民国初年最多时达18家,茶工千余人,年产精制“绿茶”二、三万箱,数量几占屯溪“屯绿”半数。他收茶叶时讲价说一不二,茶农愿和他打交道。在制作上,他择婺、歙之长,突出名茶的天然色、香、味,在销售上打破陈规,直接与上海洋行交易,快制快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屯溪其他茶商裹足不前,他却大量精制毛茶,年产两万箱。民国7年(1918年),“屯绿”在国际市场价格回升,“特珍”每担售价高达313两银。他大获其利,赚银10余万两。于是,他又开“吴美利茶行”“吴益隆酱园”等店铺,在屯溪街上拥屋数十幢,显赫一时。


吴俊德曾被推举为休宁县商会会长,还与屯溪另一茶商洪其相发起建立徽州六邑“茶务总会”(民国后改为“茶叶公会”),任会长30年。他乐于资助地方公益事业,办学,修桥,筑路、建公园,组建救火会与渡船会等,救济灾民。清末,称雄商界数百年的徽商日呈颓势,生意受外来机制茶冲击。有识徽商觉醒,为掌握先进技术,在家乡办起实业教育,掀起一股捐资、集资兴学热。清宣统二年(1910年),吴俊德在其住地阳湖投资捐地建校,创办新式学堂“茶商崇正学堂”。


该学堂为初等农业学堂,又称“徽州乙种农业学堂”,以蚕桑为主科,清宣统三年(1911年)扩增中等农科、预科两班。1912年,预科学生毕业后,专办初等农科及附属小学。1913年,根据徽州人多经商特点,又改设商科,易校名为“徽州乙种商业学校”,1929年改办普通小学,校名为“屯溪茶商小学”,校长由歙籍人士、时任休宁县商会执委、休宁县茶叶同业公会主席姚毅全兼任。1937年,皖中徽州分校校本部和高中部入驻“茶商小学”。1939年7月,日机首次轰炸屯溪,该校被迫迁往阳湖柏山。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皖中全部搬回阳湖原校址。是年9月,在姚文采校长提议下,该校迁回南京复校,留下全部图书、仪器设备及部分教师在屯溪成立“徽州分校”,直至1949后4月屯溪解放。


屯溪“茶商小学”,休宁县阳湖乡中心国民学校,屯溪私立工商初级中学,皖南区屯溪初级中学,安徽省屯溪初级中学,屯溪市第二中学,黄山市屯溪第二中学……历经风雨沧桑,几多变迁,学校仍散发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迷人芬芳。

「永远的“陶子”③」茶商小学融皖中

文 字:黄山日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徽州研学旅游网 » 屯溪到歙县岔口班车(「永远的“陶子”③」茶商小学融皖中)

分享到: 生成海报
avatar

热门文章

  •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