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屯溪一中
胡征善
学校入门是木制双开大门,进门靠东边是学校传达室兼油印室,老徐师傅既是门卫又兼油印。紧靠传达室北面有两栋和与高中部大楼并行的两栋共四栋低矮的平房十几个教室是初中部教室;五棵香樟的东面是两栋两层的教学大楼12个教室是高中部三个年级的教室。校长室在学校进门左边的一栋两层的木制小楼里,楼上是住户。校长室的右前方低矮的类似四合院式的平房是教导处和总务处,边上有一平房是总务处管理员周行老师为师生出售饭菜票的办公室,校团委书记汪宗信一家就住在这栋平房里,再往西边是一个废弃的仓库,曾作过学生男生宿舍,我也曾住在由此仓库改建的暂时宿舍。正对学校大门的黎阳邵氏祠堂“世科祠”的寝堂是各语文、数学教研组办公室,查良卫曾住在一楼的房间。平行的两栋两层宿舍楼,前一栋的二楼是师生混住的宿舍楼,一楼有理化生称自然教研组和政史地教研组。后一栋是教师宿舍楼,中间过道里多是教师作厨房用。学校西边的一个小院是女生宿舍,女生宿舍出来是大会堂,大会堂的西北边是开水房,开水房边是教工食堂,东北处是学生食堂,学生食堂的东边是一个工棚,曾是木匠修理损坏课桌凳子的地方,李银贵老师曾在里边住过。教工食堂的东面是两层的楼房,查良卫、徐进娣两家曾在此楼房里住过。比较像样一点的就是实验楼,据说是学校元老程翔云为了争得省厅拨款一个月内就建成封顶的,楼上是图书馆和物理实验室,楼下是化学与生物实验室。当时学校没有操场,现在的大操场是当时学生学农的一片农田,原来的实验楼后面也是农田(现在的科学馆),河里有一台抽水泵,抽水灌溉农田。实验楼的后面有一平房,据说是“文革”期间关押“牛鬼蛇神”的“牛棚”,这栋平房原来是柳昌祚、罗贤伦、叶华爵、胡鹏抟等教师住房,我和方晓阳老师也曾住在此平房里,两隔壁分别是柳昌祚和罗贤伦。柳昌祚在家门口的田埂边栽了一棵法梧,这棵法梧长成了参天大树,后来李银贵老师的家属在这棵大树下新建的鸳鸯楼自家院子里开了一个理发店,我们常在理发店里理发。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从“文革”走向“改革”的开放时代,全国人民的热情被充分激发出来,上下一心,社会和经济高速发展,国家对科技和知识的渴求,社会对教育的重视成为人们普遍的共识!
屯溪一中在这个伟大时代的背景下,全体师生教育教学热情空前高涨,除了正常上课外,各项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兴趣活动(开放理化实验室,指导学生进行理化兴趣实验)、体育活动搞得热火朝天,真正把教育当作是树人立德与启智授知的伟大事业来做。

一、学生生源质量好
那时行政区划绩溪、旌德、太平、石台均属徽州地区,屯溪一中高中招生范围是屯溪市初中毕业生和绩溪、旌德、石台的尖子学生以及自己本校的初中毕业生。这些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远大的理想,学习潜力大、学习积极性很高。尤其是农村来的学生,一心跳“农门”!每天下午一节自习课后,学生都在教室里自觉地学习,班主任要到教室里去“赶”学生到操作上去锻炼。每天天刚蒙蒙亮,教室里一片朗朗读书声;晚自习教室里熄灯了校园昏暗的路灯下常有学生在看书;那时高一高二年级没有集中晚自习,住校生都集中在一个教室里自习,各科教师轮流在教研组里值班,让有问题的学生到教研组里去咨询,既不影响学生的自习,又让学生能找得到教师。高三年级是要集中进行晚自习的,走读生两节晚自习下课后自己回家,由于高三年级进入了高考冲剌阶段,高中三年只有一年上晚自习且晚自习不收费,教师奉献,学生配合,家长理解,晚自习的效率相当高,显然会取得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高考成绩名冠八皖。但那时常停电,每个学生都自备了蜡烛,当停电时,一片“烛光”自习,场面既感人且烂漫,我还曾有“左手持蜡烛移动照明黑板,边讲课边用右手在黑板上板书”的经历。后来学校自建了电机房以防停电应急,但开始时装机容量小,只能保证向教室送电,不能向校内住户送电。
二、教育教学质量高
由于学生学习内动力大,自习课或课外时间学生总是要提出一些学习问题,要求教师必须全身心投入备课与教学,吃透教材。像我这种从教不久的教师,学生不太信任,常有些学生提出一些刁钻的问题来试探你,你必须准确予以回答,否则你将下不了台面。我们教师也常在办公室的黑板上抄写几道好题,让学生抄去求解,师生教学水乳交融、教学相长。那时市面上没有那么多的教辅书,教师给学生的试题都是经过精心挑选,交学校教导处审批后由专人刻印钢板蜡纸再油印而成。化学试卷的化学方程式、化学式、结构式的大小写上下标,反应条件等刻写较麻烦,尤其是实验装置图和反应转化图,先要按样图在蜡纸上刻出草图,再将草图在钢板上刻出,刻写复杂费时费力。我自己备下钢板蜡纸无偿刻印,交教导处分管主任审批后再交油印室油印。教研组每周都有半天的政治学习和教研活动(化学科是周四的下午),共同研讨教育问题和教学中的知识重难点,统一同一课头老师的教学进度。那时要求各科教师必须控制学生的作业量,讲究作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那时考试次数少,但每次考试要求达到最大收获。每次考试学生必须“四步走”:认真复习备考;考中积极应对;考后订正错误;最后听评试卷。试卷评讲要求老师要统计各题错误率,做到评卷时有的放矢,突出重点,精准到位,横联纵拓,让学生最大程度最大效率地受益。由于教学相长,教研相济,方法有效,屯溪一中的教育教学效果令世人赞叹。共培养出“四文一理”五位高考省状元(1980年陆永昶,1983年 王伟,1986年吴西,1988年 胡晓东和1988年理科冯朝晖)。
三、教学任务很繁重
那时高中有两年制班和三年班制,后来只有四个班,高三分班后三理一文,我往往是与罗贤伦老师或王开来老师同年级,到高三后我带一个高三班化学课,再跨年级带高一或高二化学课,所以几乎年年带高三年级。跨年级教学较麻烦,备课量大,作业也不相同,尤其是化学科实验多,要准备两套演示实验,且两节课之间中途交换实验器材药品都要以“跑"来解决,不过这样也好,对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帮助很大,对高考化学的命题连续性把握得很准。后来班级逐渐增多了,才减少这种跨年级任课的机会。由于那时高考录取率低,所以学校还办了高考补习班,有时也轮到带一个补习班,带补习班不计教学工作量但有点补课费,算是给教师的一点福利。

当年屯溪一中的教育教学在全省是有口皆碑的,尤其是省重点同行领导的评价更是客观公正:省重点学校最佩服屯溪一中,生源少(150万人囗的徽州有三所省重点),质量高,录取到重点院校比例也是名列前茅。1988年江南十校联考,屯溪一中是创始学校,后来辐射到外省浙赣重点学校和更多的安徽高中学校。

忆当年,胡逢荣老师、何微老师、张华民老师、方荣邦老师返聘仍在站讲台,郁祖权、李仁鼐、张逢春、陶立安、何仁三、汪公健、方琼、刘万林、胡国平、何国平、沈根荣、王开来、罗贤伦、沈明忠、程振基、郑百川等老师正在挑大梁。
程翔云总务主任抓学校后勤和校办卷尺厂,因为教育教学逐渐走向正轨,屯溪一中的汊囗分校此时也并入了屯溪一中本部。那时根据政策一批教师家属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户口,总务部门为了安排这些教师家属,特设立了学校商店(主要是汪锡武老师和徐又新老师的家属经营),托儿所(幼儿教师是汪启恩主任、汪运鹏老师和汪金坤的家属承担),后勤服务开豆腐坊和养猪(由江仲山老师的家属担当)。 现如今三四十年光阴逝去,屯溪一中的这些前辈们有的年事已高,有的已离我们而去。缅怀屯溪一中的先辈,追忆先辈们的业绩,我们还是热血沸腾,刻骨铭心。追记青春的奋斗足迹,是为人生的无怨无悔。

时任学校的领导和教研组长 校长先是凌云甫[1978.12~1981.1]、后是程玉书[1982.4~1994.11],吴华生,副校长是郁祖权和胡先民,后是胡鹏抟。教导主任先是程玉书、汪启恩后是汪年耀,总务主任先是程翔云后是饶学泉,汪宗信任校团委书记抓青年思想教育和团组织建设。
教研组长: 语文 胡鹏抟 张逢春 何仁三 数学 郁祖权 汪公健 英语 郑百川 方有容 理化生(自然) 何国平 王开来 沈明忠(朱镇) 政史地 雕建国 汪清泉 楼滨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