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
一山岂止一世界

安徽黄山歙县徐广(「史海钩沉」大别山茶话:坐饮茶香爱此山)

作者:黄朝霞

「史海钩沉」大别山茶话:坐饮茶香爱此山

大别山横亘在长江与黄河之间,形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气候分界线。也许是南北农业分野的缘故吧,茂密生长在大别山的茶叶,当它蔓延到大别山脚下以后,从此,再也没有越过淮河。这一奇特的生态景象,不仅造就了大别山独特的农耕文明,也酝酿出大别山独特的茶文化。
  
  在大别山密林深处,至今还有成片的野生茶园。植物学家曾经绞尽脑汁搜寻茶叶的发源地,却很少将目光注视到这片土地。事实上,虽然陆羽说“南方有嘉木”的茶叶发源于川峡一带,但如果从真正意义上的人工种植来讲,大别山应该是最古老的茶叶发源地之一。茶树与茶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陆羽所谓的“南方有嘉木”,它只表明茶树这种植物的存在,而人工种植茶园才是农耕文明的标志 。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早在远古时期,华夏之祖“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学避就。当此之时,日遇七十毒,得荼乃解。”
  
  “荼”,茶也。从此文记述可知,我国茶叶利用的历史至少在8000年以上。真正将野生之“荼”转化为人工栽培,大约在春秋战国时代。是时,大别山一带已开始出现连片的茶叶种植。 

「史海钩沉」大别山茶话:坐饮茶香爱此山

秦汉时期,茶叶栽培以荆楚为中心,迅速东传西进,茶文化开始传播。汉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就有饮茶之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别山一带茶业开始扩展。据《桐君录》记载:“西阳(今黄冈)、武昌(今鄂州)、晋陵皆出好茗。”杜预在《 舛 赋》中形容:“厥生舛草,弥谷被岗。”这种弥谷被岗的 舛 就是指茶叶。古人云:茶之叶为舛, 茶之芽为茗。《南窗纪谈》记载有吴帝孙皓在鄂州时,就“以茶舛当酒”的故事。西晋陶潜《续搜神记》也记载了安徽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今鄂州)采茗的传说。
  
  大别山茶业的兴旺当在隋唐之际。《唐书》载:“茶之名品,…..寿州有霍山黄芽,蕲门月团。”是时,六安爪片,霍山黄芽,英山团黄列为贡茶,并称“淮南三茗。”大别山成片茶园的种植,将茶饮之风传入北方后,成为时代风尚。《唐史》记载:“初常鲁使蕃,烹茶帐中。蕃人问曰:何为者?鲁曰:條烦疗病,所谓茶也。蕃人曰:我此亦有。命取以出,指曰:此寿州者,此顾渚者,此蕲门者。”从该文可以看出,唐代时,大别山的茶叶已远播西域。
  
  唐代茶饮之风的兴盛,激活了大别山一带的茶叶贸易。据杨华《膳夫经手钞》记载:“新安茶、浮梁茶、蕲州茶、鄂州茶、至德茶、衡山团饼、舒州天桂茶、寿州霍山小团…..行销陈蔡以北,幽并以南。”唐代封演在《封氏见闻记》描述江淮茶叶贸易的景象时说:“其茶自江淮而来, 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始自中地,流于塞外。”他还描述北方的茶饮之风是“自邹、齐、沧、棣、浙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史海钩沉」大别山茶话:坐饮茶香爱此山

茶之兴,还催生了大别山一带茶叶种植和加工。据《册府元龟》记载,隋,唐之际,“江淮人,什二三以茶为业。”《太平广记》载“刘清真与其徒二十人于寿州作茶,人致一驮为货。”
  
  太和九年十月,王涯献茶朝庭,唐皇顺水推 舟,干脆任命王涯为榷茶史,开始在全国征收茶税。
  
  至北宋时,淮南大别山一带设有13个茶叶市场。“皆课园户焐造输卖,或折税以备榷货务,商旅算清。”仅光州的三个茶市,茶叶产量就达到了可观的数字。是时,光山场年买茶18.8万斤,商城场38.3万斤,子安场14.4万斤。宋代要求茶户“岁课作茶输租,余则官悉市之。”为了控制茶叶买卖,还专门在蕲州设茶叶 榷务,对茶叶实行官方专卖。这一制度导致大别山十三个茶叶市场的茶农,每年“ 辄 数万”受到官府追查。
  
  宋元时期,茶叶贸易列入官方专卖以后,又垄断了茶叶加工。当时流行将茶磨碎后饮用。王安石首推水磨茶法,在开封设水磨茶场,专门从事茶叶加工。官府指定60户茶铺进行茶叶加工,每户年出息5000贯,共纳30万贯。“不许在京买茶人户擅磨茶未出卖,许诸色人告首,依私腊茶科罪支赏。”为了控制茶叶的私自买卖,宋代在大别山一带的蕲、黄、舒、庐、寿五地设榷茶机构,主管茶叶贸易和税收。据《梦溪笔谈》记载,仅宋仁宗嘉佑六年,在英山、罗田交界的石桥铺茶市 “凡制茶五十五万斤,卖钱三万四千八十贯。”

「史海钩沉」大别山茶话:坐饮茶香爱此山

及至宋、金分治,大别山成为南北茶叶贸易的集散地。大别山一带的茶农纷纷将茶叶偷运到北方金国之地,通过北方茶商再转运销售。
  
  明朝一统天下后,大别山茶业又再度勃兴。安徽人朱元璋做了皇帝,还是喜欢喝淮南茶。据清同治《六安州志》载:“六、霍旧隶寿春故也。一曰仙芽,以称寿州霍山黄芽、六安州小岘春,皆茶之极品。明朝始入贡。自弘治七年,分设霍山县,州县俱贡。”是时,“天下产茶州县数十,唯六安茶为宫庭常进之品。”明初,六安岁贡茶叶200袋,县贡茶175袋。
  
  明代六安州产茶,霍山、英山二县为之最。明代许然明在《茶疏》一文中说:“天下名山, 必 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他在描述英、霍一带采茶的情景是:“男妇错杂,歌声满谷,日夜力作不休。校尉、寺僧、富商大贾,骑纵布野,倾襄以值。百货骈集,开市列肆,妖冶招摇,亦山中胜事。”英、霍两县广种茶园,也带动了周边茶业的勃兴,安庆的太湖、潜山;湖北的蕲州、蕲水、黄州、麻城、罗田、黄安等地也是“树茶所入,不减稼穑。”

「史海钩沉」大别山茶话:坐饮茶香爱此山

在大别山的西边,早在宋金之际,就有蔡、唐、邓、光四处茶叶榷场。有明之际,信阳、光州一带茶业大兴。史载仅固始一县在明代有茶市40多处,罗山也有30多处。
  
  明朝的河南开封,为北方茶叶贸易的集散地,人口已达百万之众。茶商云集,茶铺林立。巨大的茶市需求,吸引了大量大别山茶商前往贸易。在明代儋猗子所著的《天下路程图引》中列举了100多条贸易线路,而从大别山一带前往开封的茶商古道就有十数条。明朝的光山、固始作为茶叶贸易的中转站,“四方富贾,逐末者多”,南来的湖南、江西、南京等处的茶商,北往的山陕茶商皆集结于此。明《如梦录》载:“汝宁府(今汝阳县)南通湖广,北接开封,东连安徽,西达南阳”“通淮河、集商旅、聚南货,觉文物。”而豫南的商城金家集市(今金寨县),地处六安、英山、罗田、麻城、固始附近,明官府“改巡司于其镇,河通舟楫,货物交集,一巨市也。”
  
  在大别山茶市中,始终活跃着徽商的身影。明代成化、弘治之际,徽商商帮伴随着茶业的兴盛而崛起。大别山和徽州丰富的茶叶资源,成为徽商四大支柱商业之首。明代中后期,人数众多的徽商从微州一路向西,纷纷进驻大别山各大茶市,然后转运京都。当时在北京经营茶业的徽商不计其数。仅歙县一地,在“隆庆中,歙人聚都下者已以千万计。”《休宁县志》记载徽商“走吴、越、楚、蜀、闽、粤 、燕、齐之郊,甚则逖而边陲,险而海岛,足迹几遍禹内。” 

「史海钩沉」大别山茶话:坐饮茶香爱此山

大别山茶业到清代更加兴盛。此时,大别山因“山多田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大别山茶业在清代的兴盛主要得力于三个因素。一是徽商的推动。乾隆时,徽商在京都大型茶行有7家,茶号166家,茶店数千家。他们内销京庄,外销洋庄,对内向辽东、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倾销,对外则通过天津、上海、广州出口。有一个叫冯有达的徽商在天津一次就外销835包。康乾时期,在广州出口茶叶已达1500 万元。二是京城茶饮之风的兴盛。满人建国后,京城上至皇宫禁苑,达官贵人,下至市井巷闾、布衣百姓,皆以饮茶作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三是汉口、芜湖辟为通商口岸,茶叶成为出口海外的主要商品。湖北茶马古道的开通,从大别山西部通过南阳茶市直达欧、俄,形成了环大别山的茶叶商业圈。
  
  巨大的市场需求,极大地刺激了大别山茶业的再度勃兴。
  
  先看看安徽大别山区的茶业状况。芜湖通商后,安徽茶叶年产量达100万石以上。地处大别山的六安州(主要是霍山、英山2处产地)年销茶4万石,出口3000多石。每年入贡达700斤。安徽人江有科父子于道光26年一次从大别山运茶3万斤到广州销售。安徽的宣城作为当时全国的大茶市,岁收茶叶2000担,收银达6万两。 

「史海钩沉」大别山茶话:坐饮茶香爱此山

再看看湖北大别山区的茶业状况。汉口开通口岸后,成为中国内陆的茶叶集散地。从1861年起,俄、英、美、德等国商人纷纷来汉采购茶叶。每到茶季,国内外茶商云屯猬集,茶号茶庄,门庭若市,舟辑往来,络绎不绝。大别山区的黄州、麻城、黄安、罗田、蕲水、蕲州之地的茶商纷纷在汉口开茶庄,贩茶叶,形成茶叶生产、加工、贸易一条龙的产业规模。晚清时期,汉口茶叶出口占全国茶叶出口总量的97.24%,基本上垄断了中国茶叶的出口。
  
  最后说说河南大别山区的茶业状况。明末清初,南阳成为北达欧俄的“万里茶道”之中转站,一度成为中原的“金融中心”。南阳茶叶贸易的兴旺,带动了信阳一带产茶区茶业的兴旺。早已闻名于世的“信阳茶”也吸引了欧俄和山陕茶商的目光,这里在清代一度成为万里茶道南路的起点。络绎不绝的茶商从信阳采购茶叶,然后经桐柏、唐河、赊店,再一路向北,穿过茫茫沙漠到达俄罗斯。由于信阳茶“味劣于六,故不能行远”。所以,有清一代,信阳茶主要销往北方和欧俄一带。
  
  真正把大别山茶业推向高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革开放时期。80年代,国家启动大别山科技开发,茶叶作为大别山的支柱产业,在资金、技术上得到国家的极大支持。

「史海钩沉」大别山茶话:坐饮茶香爱此山

 如今,大别春来满山香。走进大别山,山山有茶园,处处有茶庄。每到清明、谷雨时节,满坡茶园欢声笑语,满街茶市人头攒动。每当茶叶上市之际,就成为大别山人的盛大节日。
  
  2019年国家评选全国茶叶百强县市,大别山区的英山、霍山、金寨、岳西、舒城、裕安、潜山、光山、罗山、新县、固始、潢川等12个县名列榜首,占全国总数的12%。如此密集的茶叶强县集中在大别山一带,显示出大别山茶叶产业在全国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国茶叶面积占世界的61%,茶叶产量占全球的45%,自古以来,茶叶作为中国的代名词,茶叶贸易始终是世界第一。而大别山茶叶作为中国茶业的一个主产区,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十大名茶中,信阳毛尖、六安爪片、霍山黄芽、英山云雾位列其中,占全国名茶的40%。至2019年止,大别山茶园面积达500万亩,茶叶产量达15万吨,从业人员达300万人,成为大别山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支柱产业。
  
  大别山丰富的茶叶资源,悠久的茶叶历史,为大别山区酝酿出多彩的茶文化。
  
  大别山的茶叶种植首先是催生了中原一带的茶饮之风,甚至改变了北方游牧民族“饮毛茹血”的生活方式。湖北人陆羽在《茶经》中介绍:“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杨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从陆羽这段记载看,早在唐代之前就已兴盛茶饮之风。

「史海钩沉」大别山茶话:坐饮茶香爱此山

 陆羽所说的“比屋之饮”,在《旧唐书》中亦有记载:“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祛竭乏,难舍斯 须 。田闾之间,嗜好尤切。”隋唐之际,号称“淮南三茗”的“六安爪片、霍山黄芽、英山团黄”在北方中原一带备受青 睐 。唐代杨晔在他所著是《膳夫经手录》中就谈到大别山一带的茶叶“行销陈蔡以北,幽并以南。”而封演在《封氏见闻录》中又说:“其茶自江淮以来, 舟车相继,所在山积。”由此可见,大别山茶叶进入中原以后对中原茶饮之风的兴盛的确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陆羽将茶叶分作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四大类。大别山在隋唐以前,多为末茶和饼茶(片茶),是时,六安、霍山一带的黄芽,英山、蕲州、蕲水一带的团黄,皆茶之极品。唐代杨晔称赞其茶“味甚美。”唐末五代人王文锡在《茶谱》中介绍“团黄”茶有“一旗二枪之号,言一叶二芽也。”为茶之珍品。
  
  唐代大别山一带流行煎茶道。这种茶饮方式是先烘干茶叶,除去茶之青草气,待烤出焦香,再用石碾碾成米粒大小的茶末。据陆羽在《茶经》中介绍,木炭将水煮沸,一沸时,加盐、姜等调料;二沸时,舀出一瓢 水,量茶末投入水中央,待水沸茶汤溅出时,将先前舀出的水倒入止沸,使茶汤成“华”,即让茶汤形成沫、饽、花。三沸时,除去汤面之沫,然后再舀出一 瓢放在“熟盂”中育华并作止沸之用。煎茶以三碗为佳,五碗次之。啜饮宜趁热而饮。

「史海钩沉」大别山茶话:坐饮茶香爱此山

宋元之际,大别山一带在煎茶道的基础上流行点茶道。点茶道也是将茶碾成茶末,但注意茶汤的温度,称之为“候汤”。汤过早则有泡沫,汤太熟则茶沉底,所以汤以蟹目鱼眼连绎进跃为度。点茶时,先用茶匙将茶拨进温过的茶盏中,再注入少许沸水将茶调成 膏 。然后边注水边用茶 筅击拂,直至“面色鲜白、乳雾汹涌,周回旋而不动,住盏无水痕为佳。”点茶道是在盏中调茶,不加佐料,调制好以后可直接持盏饮用。
  
  明朝大别山一带陆续生产散茶、片茶,饮茶方式也为之一变。大别山人省去唐宋时的 炙 茶、碾茶、过罗等步骤,直接冲泡饮茶。此为泡茶道,一直沿续到现在。
  
  大别山的茶饮、茶艺、茶习具有极为鲜明的地域特色。在烹茶方法上,有煎、煮、泡之分;在饮用方式 上,有品、喝、吃之别。在待客用茶上,有上、用、敬之度,概而言之,大别山茶饮文化 是一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最值得研究的是大别山茶俗。茶,作为大别山人心中的圣洁之物,不仅作为必备的生活用品,而且还广泛地应用到祭祀、婚嫁、丧葬、节庆等民俗活动中。

「史海钩沉」大别山茶话:坐饮茶香爱此山

长久以来,大别山民都有用茶米祭祀先祖的习俗,特别是民间流行的招魂,就是一边用茶米沿路抓撒,一路吟唱着招魂的歌谣。在大别山民看来,这是对先祖的一种敬意。大别山人的婚嫁习俗在订亲时有“媒茶”,在迎亲时要“摆茶”,在婚礼上有“敬茶”。在“三朝”后有“谢茶”。大别山区的英山、罗田一带,还流传着美丽动听的《谢茶歌》,歌中唱道:
  
  “谢香茶呀谢香茶,谢了香茶谢主家。
  
  茶是山中灵芝草,水是天上龙喷花。
  
  火是南方丙丁火,柴是深山紫树枒。
  
  挑水桶儿檀香木,舀水瓢儿紫金瓜。
  
  杯子出在景德镇,喝茶盅儿两面花。
  
  端茶娘子天仙女,上穿绫罗下穿纱。
  
  上穿绫罗生贵子,下穿纱来生探花。
  
  自从今日赐福后,茶华富贵一满家。”
  
  大别山人的丧葬习俗中,也有“奠茶”“哭茶”的仪式。流行鄂东一带的大别山《奠茶歌》深沉哀怨:
  
  “一奠茶兮茶芬芳,团黄雀舌味异常。愿吾父兮来嗜此,嗜饮庶几乐无疆。
  
  二奠茶兮茶新鲜,习习清风达九天,愿吾父兮来嗜此,嗜饮庶几乐无边。
  
  三奠茶兮茶满杯,青果黄芽瑞草 蒉,愿吾父兮来嗜此,嗜此庶几乐悠哉。”
  
  大别山的《哭茶歌》则是如泣如诉:
  
  “爷喂!你起来陪客喝盅茶哪,保佑你的儿孙享茶华哪,爷啊。
  
  爷喂,你起来陪客抽袋哪,保佑你儿孙万万千哪,爷啊。
  
  爷喂 ,你起来陪客喝盅酒哪,保佑你儿孙样样有哪,爷啊”!
  
  最令人心醉的是大别山的采茶歌,采茶戏。大别山的采茶歌抒发着茶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倾诉着茶农劳苦耕作的艰辛,保存着大别山最深沉、最久远的乡愁。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一书中,收录了大量的大别山采茶歌。这些采茶歌不仅是大别山民风民俗的文化记忆,也是大别山民生民情的真实写照,具有珍贵的文化价值。
  
  有借茶抒怀的,如英山茶歌《小小茶树矮墩墩》中唱道:
  
  “小小茶树矮墩墩,手扶茶棵叹一声,
  
  白天摘茶摘到晚,晚上炒茶到五更。
  
  心想回家啊,心想回家无盘缠。”
  
  有借茶思春的,如英山《茶春调》唱道:
  
  “姐在房中包手巾,肩背茶箩出大门,长叹两三声;
  
  想起去年茶春事,请个伙计热闹人,唱个好茶春;
  
  年大不过二十岁,年小不过十六春,唱歌童子音;
  
  上山与我共棵采,下山同路转回程,小妹空手行;
  
  晚上炒茶同凳坐,挨脚挨手又挨身,把子操得勤。”
  
  有借茶言情的,如六安茶歌《采茶调》唱道:
  
  “百花开放 好春光,采茶姑娘满山岗,
  
  手提篮儿将茶采,片片采来片片香。
  
  采到东来采到西,采茶姑娘笑咪咪,
  
  过去采茶为别人,今天采茶为自己。
  
  茶树发芽青又青,一棵嫩芽一颗心,
  
  轻轻摘来轻轻采,片片采来片片新。”
  
  大别山的茶歌,深情、热烈而又悠扬,千百年来,至今仍在大别山中回荡。
  
  大别山的“采茶戏”,是中国戏剧艺术的瑰宝。大别山是采茶戏的发源地,主要发源于英山、蕲春、广济、黄梅一带产茶区。后来流传到安徽、江西一带。采茶戏是在采茶歌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故事情节的戏曲曲种,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英山采茶戏、黄梅采茶戏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别山一带的采茶戏深受群众喜爱,每逢过年唱年戏,每逢元霄唱灯戏,每逢庙会唱会戏,每逢修谱唱谱戏,每逢婚庆唱禧戏,一年四时八节都会听到悠扬的采茶戏在民间传唱。 

「史海钩沉」大别山茶话:坐饮茶香爱此山

深受国人喜爱的黄梅戏,就是发源于英山、黄梅一带的采茶戏。道光年间,英山屡发洪灾,采茶戏艺人涂者五、李桂庭等人,跟随逃荒的灾民流浪飘泊到安徽,一边唱着英山采茶戏一边沿路乞讨。这种缠绵绯 侧的采茶戏很快在安徽皖南一带流行,成为黄梅戏最初的艺术源泉。英山采茶戏剧团、英山县黄梅戏剧团、黄梅县黄梅戏剧团、安庆黄梅戏剧团、湖北黄梅戏剧团等演艺团体,不断挖掘大别山采茶戏的艺术精华,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黄梅戏剧目,成为当代黄梅戏艺术重要的传承之地。
  
  散布在大别山崇山峻岭中的茶亭,也是大别山茶文化的一道亮丽景观。大别山的茶亭是供贩茶的茶商纳凉歇脚,避雨饮茶的地方,它随着茶业的发展 应运而生。大别山茶商古道上,密布着无数建筑精美的茶亭。以英山为例,在清同治年间,就有茶凉亭20多处,至民国前还有茶亭12处。英山南河一带有亭子岭茶凉亭,系宋代英山建县时段朝立所建。彭河茶凉亭,系明代英山、太湖两县百姓公建。英山东河一线有白坊岭茶亭,东河亭子岭茶亭,远望山茶亭、过路滩茶亭、堂梨树岭茶亭,朱家坳茶亭、东土地岗茶亭、西河石镇凉亭、风浴茶凉亭、竹坳亭等。茶亭是当地群众服务茶商和过路行人的公益慈善事业,一个茶亭每年用茶至少100斤以上,每亭推选有施茶亭主一户,所用茶以公捐茶园或公款作为开支用度。茶亭的兴建,不仅为过往客商提供了方便,也给奔波在外的路人带来温暖。

「史海钩沉」大别山茶话:坐饮茶香爱此山

茶亭也是寄托乡愁的地方。南来北往的行人,每每借茶抒怀,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茶联。
  
  有气势磅礴的:“三楚远来肩且息,六安前去味先尝”,
  
  有纯朴待客的:“来不迎,去不送,坐片刻不分你我;烟自奉,茶自酌,歇一会各自东西。”
  
  有人生哲理的:“后会有期,此后莫忘今日语;前程无量,向前须问过来人。”“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饮一杯茶去;来匆匆,去匆匆,饮茶几杯各西东。”
  
  这些悬挂在深山茶亭上的茶联,总会吸引无数游子的目光。当他们手捧一碗热喷喷的香茶时,往往会生发出一种去国怀乡的感慨。
  
  作为“古岳衡山”的大别山,古往今来,也是无数诗人为之向往的地方。大别山饮露餐霞的“茗茶”,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吟唱,他们踏遍茶山,留下大量精美的茶诗、茶词和茶赋。
  
  最先留下大别山茶赋、茶诗的是晚唐诗人皮日休。乾符年间,皮日休在黄巢起义后流落大别山一带。他从潜山、霍山一路走到英山,最终病葬英山。他在大别山中一路苦吟,写下了不少与茶有关的诗词歌赋,而他的一篇《茶赋》,为我们保存了一分珍贵的大别山茶史资料。皮日休对英、霍、蕲一带的“黄团茶封”极尽赞美之词,他认为这一带的茶叶“气浥芝兰之清茀,味回橄榄之余佳,功平羞珍之城府,德倾黄老之骄耆。虽天工之醖美,亦人力之精嘉。”在文中,他分别从制茶、烹茶、品茶、候茶、度茶五个方面作了诗意般的描述,又从五个方面抒发“吾饮茶而一酌”的人生况味。最后睹物思人,发出“嗟人才之用否,独吾茗之挂漏也,翕大小于敷施,正人君之旁求而待售也”的无限感慨。他在经过舒城时,还留有一首《与赵莒茶宴》的诗,他在诗中写道:
  
  “香泉一合 乳,煎作连珠沸。
  
  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
  
  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
  
  尚把沥中山,必无千日醉。”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在唐代以前,大别山一带的茶饮习俗以“煎茶法”为主。

「史海钩沉」大别山茶话:坐饮茶香爱此山

来到大别山访茶的第二个诗人是北宋的苏东坡。他贬谪黄州期间,曾先后到麻城、光山、信阳、蕲水、蕲春等地搜茶访泉。他对大别山茶的评价是:“淮南茶,信阳第一”。他曾路过光山净居寺,与寺僧品茶后写下《游净居寺诗并叙》,在诗中抒发了他“十载游名山”后的人生感叹。从河南进入麻城时,他在湖北的第一首诗歌便是写大别山的风景。他在诗中写道:
  
  “春来幽谷水潺潺,的 砾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裂石,半随飞雪度关山。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苏东坡一生颠沛流离,唯茶酒以解忧。所以他一生嗜茶,光是写茶的诗词达80多首。谪居黄州期间,他多次深入大别山品茗采茶。元丰六年,他曾到蕲州天峰麓采团黄茶。在次日《寄周安孺茶》诗中称赞蕲州团黄茶“香浓夺兰露,色嫩欺秋菊。””灵品独称奇, 迥 超凡草木。”东坡听说大冶桃花寺的“桃花茶”是茶之绝品,专程到桃花寺向长老索取桃花茶种,在黄州东坡处亲植五亩茶园。
  
  有一次苏东坡还做了一个梦,“梦中人以雪水烹小茶团,使美人歌饮”。东坡“梦茶”之后,还戏作一首《西江月》抒发“从来佳茗似佳人”的感慨。东坡将茶与美人相提并论,可见他对茶是何等情有独钟。苏东坡曾写过一首茶联,一直成为诗坛佳话。有一次他到一个寺中游玩,寺中住持和尚不知底细把他作为普通来客对待。住持一边叫“坐”,一边吩咐小沙弥:“茶”。小沙弥上了一碗普通茶后,宾主寒喧。主持发现东坡先生谈吐不凡,又改口“请坐”,并重叫“敬茶”。小沙弥便上了一碗较好的茶。继续交谈后,主持得知来人就是赫赫有名的苏东坡,连忙起身高叫“请上坐”,并吩咐小沙弥“敬香茶”。临别时,寺中主持慕名求字。苏东坡略加思索,便将这次亲身经历写成这样一副趣联:“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东坡之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也曾到天柱山,黄州、鄂州西山等处访茶,留下不少的茶诗、茶词。 

「史海钩沉」大别山茶话:坐饮茶香爱此山

明清之际,慕名来大别山访茶的文人骚客不胜枚举。清同治《六安州志》就载有徐广的《茶居士传》、郝遐龄的《茶说》、潘子嘉的《茶赋》、姚开英的《煮茶》、黄晓的《涂茶歌》、黄俞的《试茶》、王毗翁的《焙茶》等茶文、茶诗、茶词数十篇。明清的六安州,其主要产茶地在霍 山、英山两县,霍山县令王毗翁描绘当时生产的情景是:
  
  “露蕊纤纤才吐碧,即妨叶老采须忙。
  
  家家篝火山窗下,每到春来一县香。”
  
  大别山千百年来的茶习、茶俗,还深刻地影响儒、释、道的修行方式。儒家从追求礼仪的角度,极力倡导“茶德”。释家从追求静心的角度,极力倡导“茶禅”,道家从追求成仙的角度,极力倡导“茶道”。他们都将茶作为一种崇高的精神寄托,表达各自的心灵诉求。
  
  “大别山中出好茶”,已成为自古及今的一种共识。大别山人“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茶俗,已经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今天,当我在大别山中品茗论茶时,我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坐饮茶香爱此山!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徽州研学旅游网 » 安徽黄山歙县徐广(「史海钩沉」大别山茶话:坐饮茶香爱此山)

分享到: 生成海报
avatar

热门文章

  •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